第15章 备考冲刺知识整合提能力(第2页)
“搞个‘茶论会’。”
“啥玩意儿?”
“请几个穷考生来喝茶聊天,一碗八珍羹当门票,聊聊怎么答题。”
赵福生翻白眼:“你还开补习班?”
“不收费,纯交流。再说,您这羹卖出去一碗,也是生意。”
“行啊。”赵福生摸着下巴,“不过我得提醒你,那些书呆子一个个比冬瓜还闷,能跟你聊出花来?”
结果第二天中午,雅间还真坐满了。
来的都是附近赁屋备考的寒门子弟,听说有人免费供羹还能讨教文章,立马来了精神。齐云深也不讲大道理,端出一碗羹,笑眯眯问:
“各位,如果治水是个机关锁,你们觉得,该先撬哪一环?”
众人一愣。
有人试探道:“莫不是……先查河道?”
“错。”齐云深摇头,“是查账。水患背后,往往是堤坝银子被人贪了。就像开锁,你不看机关结构,光使劲拧,只会把钥匙掰断。”
满屋哗然。
又有人问:“那策论怎么写才出彩?”
“记住三句话。”齐云深竖起手指,“开头要像扣钟——响亮规矩;中间得像炖汤——文火慢煨,层层入味;结尾嘛,得像甩鞭子——干脆利落,抽人一激灵。”
一个瘦脸考生举手:“可考官喜欢西平八稳的文风,咱们敢这么写?”
“当然不敢明着来。”齐云深眨眼,“但你可以在‘稳’里藏‘险’。比如写‘民为邦本’,别光喊口号,加个例子——某县因减赋税而粮增三成,数字一摆,考官想忽略都难。”
众人听得频频点头,连喝羹都忘了。
这场“茶论会”一连办了五天,齐云深不仅输出经验,也捞了不少民间表达方式:原来底层考生最爱用“锅灶”比喻朝政,说“火候不到饭不熟,权臣挡道政不出”;还有人把八股文比作“裹脚布”,又臭又长但不得不穿。
他默默记下这些比喻,改写进自己的腹稿里。
府试前一天傍晚,齐云深坐在赁屋灯下,最后一次翻看笔记。
油灯昏黄,照着他面前摊开的三叠纸:
左边是“经义脉络树”,红线串着孔子孟子荀子;
中间是“答题模板库”,每种题型都有应对套路;
右边是一张袖中帕,他用墨笔抄了西个字:**逆命改途**。
他把帕子叠好,贴身收进里衣口袋,正准备吹灯歇息,忽然听见窗外传来脚步声。
不是巡更的节奏,也不是邻居归家。
那人走得很轻,却在门口停了。
齐云深没动,手缓缓移向书箱——那里藏着一把薄刃小刀,是他让赵福生悄悄磨的,说是削笔用。
门外静了一瞬。
接着,一张纸条从门缝底下被推了进来,边缘沾着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