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143章 冷静应对证据寻端倪(第1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穿越书生:考古奇才玩转科举来自“人人书库”免费看书APP,百度搜索“人人书库”下载安装安卓APP,穿越书生:考古奇才玩转科举最新章节随便看!油灯的火苗跳了一下,齐云深的手指还按在那页笔记上。他没动,眼睛盯着那道划痕——阴溪谷回来那天加的标记,代表一个异常值。那份被传开的抄本里,偏偏漏了这一项。

不是错,是故意删掉的。

他慢慢合上笔记,把三摞资料重新码好:原始记录、测量草图、模型计算稿。外面走廊的脚步声断了又续,有人贴完传单就走,没人敲门,也没人说话。

他知道现在谁都不敢靠近自己。

桌角放着半块干饼,赵福生让小满送来的。他没再吃,只喝了口凉水。天快亮了,评议会还有不到十二个时辰。等别人审他?不行。他得先动手。

他从书箱夹层抽出那份篡改版论文。纸是书院统一发的竹纹笺,墨色偏青灰,和他自己用的油烟墨不一样。他铺开原始笔记,一页页比对。

第一处改动在第三段:关于清河上游分流坡度的测算。原稿写了三项实测数据,抄本只留两个,删了那个带异常值的。这一删,下游流量推算看起来就前后矛盾了。

第二处是第五段的土质分析。原稿记录了五种沉积层厚度,抄本合并成三种,还改了单位。看着像粗心,其实是往“造假”上引。

第三处最隐蔽:在附图说明里少写了一句“西三闸试放水时流速突增”,这句不写,整个反向虹吸的设计逻辑就被削弱了。

齐云深一条条记下来。篡改的人懂水利,但装作不懂。目的不是质疑方案,是要让他当众解释不清,自乱阵脚。

门外传来脚步声,这次停住了。

“吱呀”一声,门开了。

李慕白站在门口,手里拎着个油纸包,脸上沾了点泥,头发也有点乱。他没说话,首接走进来,把油纸包放在桌上。

“我刚翻墙进来的。”他说,“东边巡夜的换了人,比平时多了一队。”

齐云深点头:“你来得正好。”

李慕白坐下,看见摊开的两份文本:“这是……他们发的抄本?”

“假的。”齐云深指着删减的数据,“核心没动,但关键细节被摘了。你看这里,异常值没了;这里,单位乱改;这里,少了一句话。”

李慕白凑近看,眉头越皱越紧:“这不是学术问题,是陷害。”

“对。”齐云深把笔递给他,“帮我看看字迹。你觉得像谁写的?”

李慕白接过笔,在纸上轻轻画了几道斜线:“王豪写字喜欢斜锋起笔,收尾带钩,尤其是‘水’‘流’这种带竖笔的字。”

他翻到篡改页,找到一个“治”字。最后一捺拖得很长,末端。

“这个‘治’,跟他上次诗会上题跋的写法一模一样。”

齐云深从抽屉里拿出一张旧纸——王豪在春祭诗会写的残页。两人并排摆开,一行行对照。

“看‘分’字。”李慕白用扇骨点着,“横折钩的角度,还有下面两点的位置,完全一样。”

“再看‘工’字。”齐云深指着另一处,“三横间距相等,中间一竖略偏右,这也是他的习惯。”

两人又查了五处,每一处都吻合。

更明显的是墨色。篡改部分的墨泛青灰,而书院大多数人用的是黑亮的油烟墨。只有王豪用“松烟阁”的特制墨,颜色偏冷。

“是他动的手。”李慕白合上纸,“但他不可能首接碰你的书箱。谁都能进你书房?”

“值夜杂役有钥匙。”齐云深说,“而且昨晚有人贴传单,说明我能被监视。”

李慕白站起来,在屋里转了一圈:“门窗没撬动痕迹,书箱也没硬开。要么是熟人,要么是拿了钥匙悄悄复制过。”

齐云深打开书箱底层,摸出一块薄木片。上面刻着几道划痕,是他自制的简易时间标记。昨天离开前,他在第三道划了短线,表示“己锁”。现在,短线被擦掉了。

“有人进来过。”他说,“而且知道怎么不留痕迹。”

李慕白蹲下来看锁扣:“这锁老了,钥匙进去晃两下就能拓印。书院铁匠铺就能做一把。”

“问题是,谁有机会?”齐云深靠在椅背上,“王豪不敢白天来。晚上……值夜的杂役、巡夜学子、夫子随从。”

“还有送炭的、扫院子的。”李慕白补充,“但能避开你设的暗记,说明熟悉你的习惯。”

齐云深没说话。他知道这套系统有多隐蔽。那道短线只有他自己看得懂。能擦掉它的人,要么观察他很久,要么看过他整理资料的过程。

“王豪一个人办不了这事。”他说,“他需要内应。”

李慕白点头:“现在我们知道是谁改的论文,也知道了怎么改的。下一步,得查清楚他是怎么把假本子传出去的。”

“还有,谁给了他动机。”齐云深低声说,“娶亲缺钱?我不信。他爹是江南富商,怎么可能连聘礼都拿不出?”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