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104章 小试锋芒声名初小扬(第1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在“人人书库”APP上可阅读《穿越书生:考古奇才玩转科举》无广告的最新更新章节,超一百万书籍全部免费阅读。renrenshuku。com人人书库的全拼。com即可访问APP官网齐云深把笔搁下,墨迹刚好干透。他看了眼桌角那盏油灯,火苗歪了歪,映在墙上的影子也跟着晃了一下。

纸上写满了字,密密麻麻,但条理清楚。题目是夫子昨天布置的:“论书院藏书之弊”。别人写这种题,无非说些“典籍散佚”“学子不勤”“管理疏漏”之类的老话,再引几段圣人言凑足篇幅。可齐云深没这么干。

他写的是一套新法子。

前两天他去藏书阁借《农政全书》,等了三天才轮上。旁边一个学生捧着《论语集注》抄了半个月还不还,问他干嘛,他说这是科举必考,得精读。齐云深当时就明白了——热门书抢破头,冷门书没人碰,不是大家不爱学,是制度有问题。

所以他这篇策论,干脆不谈道德,只讲效率。

他凭记忆统计了最近三个月的借阅记录:六部里《西书章句》被借走三十七次,平均每人占十天;而《河工纪要》只借出两次,《西域图志》一次都没动过。有人抱着一本经书死磕,真正有用的实务书却堆在角落落灰。

他的建议很简单:限时归还,超期扣分。借书给积分,还书按时加分,积分高的人下次优先。再给书籍分类贴标签,比如“科考重点”“实务参考”“冷僻专研”,让大家一眼就能选对书。

他还画了个小表格,横轴是书名,纵轴是借阅次数,最后用点连成线。这东西在现代叫数据图表,在这儿没人见过,但他不在乎。写都写了,怕啥看不懂。

他吹了吹纸,卷起来塞进袖袋。明天交卷,现在不急。他起身倒了半碗凉茶,喝了一口,苦得皱眉,又往里加了一勺糖。

刚坐下,门外传来脚步声。

不是那种轻手轻脚的试探,而是大大咧咧一路过来,鞋底拍地的声音很熟——是同窗丙,住在东斋第三间,平时不太说话,但每回公用架上贴了新讲义,他都第一个去看。

门没敲就推开了。

“你还没睡?”他问。

齐云深摇头:“等墨干。”

丙走进来,手里拿着几张纸,皱巴巴的,边角都磨毛了。“我路过公用架,看见你那份讲义后面夹了张草稿,字太乱,差点当废纸收走了。”

齐云深一愣:“等等,你说哪张?”

“就那张画格子的。”丙把纸抽出来,“我还以为写坏了,正准备扔呢。”

齐云深接过一看,正是他昨晚打的草稿,上面有初步的数据模型和几行算式。他松了口气:“幸好你没扔。”

“这不是浪费吗?”丙指着纸上那一排排数字,“又是横线又是竖线,看得我头晕。你写这个干嘛?”

“我在算一本书该不该多借。”

“啊?”

“比如《农政全书》,三年才借两次。可去年黄河发水,好几个县上报缺堤防图纸。要是有人提前看过这本书,是不是能少淹几个村子?”

丙愣住。

“知识不是用来供着的。”齐云深把草稿摊开,“它是粮食。有人天天吃米饭,但从没见过米是怎么种的。现在的问题不是没人读书,是读的书不对路。”

丙蹲下来,盯着那张表看了半天。“你是说……让借书变成像排队打饭一样?”

“差不多。”齐云深点头,“饭少的时候,一人一勺,轮着来。书也一样。谁需要,谁先拿。积压的冷门书,还可以奖励借阅,比如借一本《水利图谱》,加两分。”

丙忽然抬头:“那我要是光借冷门书刷分呢?投机怎么办?”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