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章 巧思回击针锋相对的辩驳(第2页)
他顿了顿,声音不高,却压得住全场:“学问这事,华天元说:欢迎到顶点小说220book。com阅读本书!不怕质疑,怕的是无脑跟风。你觉得我不配,大可以拿文章来比对,逐段拆解,咱们摆事实讲道理。可你要是一边连我的策论都没读通,一边站在这儿喊‘你抄了’,那不好意思——这不是科举考场,这是茶馆,我们不考嘴炮。”
最后一句说完,他自己先笑了。
这一笑,反倒让气氛松了下来。几个原本冷眼旁观的士子忍不住低声议论:
“人家能把P。3417说得这么清楚,显然不是瞎蒙的……”
“而且你看他说话条理,层层递进,哪像是临时背稿的?”
“关键是,他不恼。换了别人被这么围攻,早跳脚了。”
锦袍青年坐在那儿,额角沁出汗珠,手指在桌面上敲了两下,想反驳又找不出词。他知道,自己这波搅局,非但没把齐云深拉下马,反而让他借势立住了脚。
“诸位既然关心这篇文章。”齐云深从袖中抽出一页誊抄稿,“不如我现在就带你们过一遍它的来龙去脉。”
他展开纸页,清了清嗓子:“第一段,我以《管子》立论,强调国家调控物价的重要性。这不是空谈,而是对应现实中粮价波动剧烈的问题。第二段,我梳理汉代口赋制度,指出按人头征税在人口流失时会导致基层崩溃——这一点,当今户籍混乱、流民增多的情况完全可以印证。第三段,我对比唐朝两税法改革,提出‘税基稳定’才是根本。”
他每说一段,就有听众点头。尤其是那位老学究,听得眼睛发亮,连连轻拍大腿。
“最核心的部分,在第西段。”齐云深指尖点了点纸上一处,“我提出‘折钱代役’必须设上限,否则百姓卖粮换钱缴税,反而加剧饥荒。这个观点的依据,正是那份敦煌残卷里的记载:贞元年间某州因强征钱税,导致‘野有遗粟,市无粜声’——田里粮食烂了,市场上却没人敢卖,因为一卖就得立刻交税。”
他抬头环视一周:“这种细节,不可能凭空编造。它需要实地数据支撑,也需要历史材料佐证。你说我抄,那你告诉我,哪个前人写过‘野有遗粟,市无粜声’这句话?又或者,你干脆承认——你根本没看过原始材料,只是被人推出来当枪使的?”
最后这句,他说得很轻,却像一把小刀,精准扎进对方心窝。
锦袍青年猛地站起身,椅子腿在地上刮出一声刺耳的响。他嘴唇动了动,终是什么也没说,转身就朝门外走去。路过屏风时,脚步明显顿了一下,像是在等什么指令,但最终还是咬牙走了。
厅内鸦雀无声。
片刻后,湖蓝首裰的年轻人忽然鼓掌:“好一个‘解谜式写作’!把策论当古籍残片来破译,这思路绝了!”
“可不是嘛。”另一人叹道,“难怪他能在墨汁里验出朱砂成分,原来真把考古那一套搬来了。”
齐云深没接话,只是轻轻把稿纸折好收回袖中。动作自然得像收起一张便条。
他端起茶杯,发现茶己凉透。正要放下,忽听得角落里传来一声极轻的击掌声,短促利落,像是某种暗号。
他眼皮微动,却没有抬头去看。
窗外梧桐叶影斑驳,映在案面那包干粮上,油纸一角微微,露出里面半块杂粮饼的粗粝边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