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章 巧思回击针锋相对的辩驳(第1页)
锦袍青年脸色涨得发紫,拳头攥了又松,终究没再开口。厅内一时静得连茶烟升腾的声音都清晰可闻。齐云深却像没事人一样,慢条斯理地把油纸包往案角推了半寸,像是怕它占了太多地方。
“怎么?”他抬眼扫了一圈,“刚才不是还说我靠施粥上榜的吗?现在怎么都不说话了?”
这话一出,底下有人轻笑,也有几个年轻士子低头交换眼神。那个穿湖蓝首裰的年轻人原本冷着脸,此刻竟忍不住嘴角一抽。
“你……”锦袍青年终于憋出一句,“莫非真以为几句生僻典故就能唬住人?谁知道你是不是背了几本孤本,装模作样罢了!我问你——你那篇《论赋税之弊》,敢说一字一句皆出自己手?”
齐云深笑了下,不急不躁:“你说我抄,总得有个由头吧?若光凭一张嘴就能定人舞弊,那满京城开书坊的都该去刑部当主审了。”
“哼!”对方冷笑,“前年落第的李元朗,你也写过一篇同题文章,文风奇崛,结构相似,坊间早有议论。难不成天下巧合这么多?”
话音未落,旁边一位老学究忽然插了一句:“确有此事……李元朗那篇我没细读,但记得是引《孟子》起头,走的是‘仁政’路子。”
齐云深点点头:“巧了,我这篇开头用的是《管子·国蓄》,讲的是‘仓廪实而知礼节’,一个从道德出发,一个从经济入手,您觉得像?”
那人一愣,摸着胡子没吭声。
锦袍青年却不肯罢休:“文风相近便是嫌疑!再说,你一个饿倒在街头的穷酸,哪来的见识写这种文章?莫非真是天上掉下来的才子?”
“天上倒不至于。”齐云深慢悠悠道,“不过地下挖出来的知识,倒是真沾过点土。”
众人一怔。
他接着说:“比如我在‘丁庸折钱’那一段里提的‘民力有尽,敛急则逃’,你们可能觉得新鲜。但我可以告诉你们,这八个字,其实出自敦煌出土的一份残卷,编号P。3417,《贞元户帖议》。”
厅内顿时响起一片低语。
“敦煌残卷?”有人嘀咕,“那不是还没整理完吗?”
“兰台阁去年才归档编号。”那位老学究喃喃接话,“连刊印都没影的事,你怎么会知道?”
齐云深笑了笑:“我在旧书肆捡过半页抄本,字迹模糊,虫蛀严重,但关键几句还在。我就顺藤摸瓜,反推上下文逻辑,再结合汉唐赋税演变,搭了个架子。”
他说得轻巧,仿佛只是说了顿饭怎么做更好吃。
可懂行的人己经坐不住了。要知道,能从残片中还原论述链条,不仅得熟读历代典章,还得有极强的文本推理能力——这可不是死记硬背能练出来的。
“所以你说我抄袭?”齐云深目光重新落在锦袍青年脸上,“那你告诉我,李元朗那篇文章里,有没有引用这份尚未公开的史料?还是说,他也偷偷去过敦煌,顺手抄了一份回来?”
对方张口结舌,脸一阵红一阵白。
“再说了。”齐云深语气一转,“就算我真借鉴了别人的文章,那也得先让人看看原作长什么样吧?可到现在为止,你连一句原文都说不出来,只凭‘听说’‘据说’就敢当众指控舞弊,这不叫辩论,这叫泼脏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