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冷静入场专注答题破干扰(第2页)
题面八个字,墨迹工整。可他一眼就看出不对劲:那个“止”字,笔画末端微微晕开,墨色比其他字深半分,明显是后来添上去的。
他心头一动:原题恐怕是“民饥而赋不__止__”,故意改成“不止”,就成了一个陷阱题。要是谁上来就写“赋税当止”,那就是在骂朝廷横征暴敛,轻则黜落,重则问罪。
聪明人不会这么干。
他先提笔,规规矩矩写了两行起首语:“臣闻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今岁荒歉,百姓嗷嗷,而赋役如常,诚可忧也……”
字迹端庄,语气恭敬,一看就是标准八股开场白。巡考从巷口走过,瞥了一眼,没停留。
等脚步声远了,他才真正开始动脑。
他把这道题当成考古现场的一个残碑来解——先拆层位。
第一层:灾情本身。去年青州大旱,粮价飞涨,可官仓报表却写着“收成八分”。这不是天灾,是瞒报。
第二层:税制结构。现行“两税法”按田亩征银,可土地兼并严重,贫户无地也要摊派,富户却能走通关系减税。等于饿的人交钱,饱的人逃税。
第三层:执行偏差。地方官为了政绩报喜不报忧,上面为了稳定压着不放粮,层层脱节,最后锅全甩给底层百姓。
三层一清,思路就出来了。
他想起赵福生做的八珍羹——料多味浓,看着奢华,实则每样食材都便宜,关键在火候和搭配。赈灾也该这样:不靠豪掷千金,而要用巧劲调配资源。
于是他在腹稿里搭了个“八珍模型”:
-一珍:查账——派独立审计入州县,核对粮仓与税册;
-二珍:分田——清查隐田,把豪强多占的地分给流民;
-三珍:换人——调走欺上瞒下的贪吏,启用寒门实干派;
-西珍:缓征——灾年赋税折算劳役,修堤筑路也算数;
-五珍:平粜——官府低价卖粮,打击囤积居奇;
-六珍:联保——十户一组互监互济,防冒领漏发;
-七珍:快报——建立驿站速报灾情,不得延误;
-八珍:问责——主官连坐,谎报者永不叙用。
八条列完,他笑了。
这不是策论,是项目计划书。
但他不能这么写。得裹上糖衣。
他提笔改写,用《孟子》句式打底:“昔者孟子言‘仁政必自经界始’,今欲救民饥,亦当先正其本……”接着把八珍模型包装成“八策”,每条都引一段经典做遮羞布。
写到“分田”时,他引用《周礼》井田制;说到“换人”,搬出诸葛亮“亲贤臣远小人”;讲“快报”,扯上唐代驿传制度……全是古人说过的话,可拼在一起,就是一套现代治理逻辑。
笔尖划过纸面,沙沙作响。他越写越顺,仿佛回到了大学教室,在黑板上推导碳十西年代公式。
外界一切都不重要了。
胖考生偷偷瞄他,他看不见;巡考来回走动,他听不进;连远处传来的一声咳嗽,也被自动归为背景噪音。
他右手执笔不停,左手无意识地抚过袖中量天尺——那不是测距的工具,是他给自己定的节奏器。
一下,一步。
两下,两步。
就像当年在发掘现场,一层土一层土地剥开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