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冷静入场专注答题破干扰(第1页)
顶点小说(220book。com)最新更新穿越书生:考古奇才玩转科举巡考差役提着灯笼站在面前,声音冷得像贡院墙角结的霜:“丙七十九号考生,主考官有令,你需额外接受一次文牒复核,随我来。”
齐云深缓缓起身,指尖轻轻掠过量天尺上的裂纹——那不是在看时间,是在确认暗号刻度还在。他没说话,只是把竹箱往案内推了半寸,动作轻得像是怕惊醒什么。
差役转身带路,他跟上,脚步不快不慢。走廊青砖泛着湿气,两侧高墙夹出一条窄窄的天,晨光卡在屋檐缝里,照不到人脸上。
偏厅门口站着两个黑袍文书官,袖口绣着礼部暗纹。一人捧册,一人执笔,见他进来也不抬头,只把一叠纸拍在桌上,发出“啪”的一声脆响。
“户籍籍贯,报。”
“齐云深,字子澈,原籍江南道湖州府乌程县,现寄籍京兆府昌平县赵氏酒楼后巷。”
“荐保人?”
“昌平书院山长李文远,作保人赵福生、阿西。”
文书官抬眼,嘴角一抽:“一个酒楼掌柜,一个跑堂伙计,也能作保?你倒是会挑人。”
齐云深垂手而立,语气平稳:“依律,两名良民即可作保。赵掌柜曾为御膳房供奉,阿西在城南书肆抄录经年,皆有备案可查。”
对方冷笑,翻开一页:“那你解释下,一个落魄书生,为何能盖上‘澄心堂’借阅印鉴?那是江南三大书院之一,非门生不得入藏。”
这话问得刁。齐云深心里明白,这是冲着他讲学的事来的。他不动声色,回了一句:“去年冬至,我在醉仙居施粥三日,恰逢澄心堂监院路过,感念民间疾苦,特许入藏参阅《农政全书》残卷。印鉴在此,可验。”
他说完,从袖中取出一张旧纸,轻轻摊开。纸上一枚朱红印清晰可见,边角还沾着点葱油渍——那是赵福生特意留的“防伪标记”,说是“真东西才会有烟火气”。
文书官盯着那点油渍看了两息,终于没再追问。
另一人却突然开口:“听说你在民间私设讲席,讲什么‘火候论’‘八珍羹救灾法’,还说什么‘策论要对百姓有用’?”
“有这回事。”齐云深点头,“但都是讲圣贤之道如何落地,并无越格之语。”
“那你可知,有人借你之名,写《税弊十议》,己在城南传抄?”
“不知。”他答得干脆,“我讲学从不留稿,也不准记笔记。若有人断章取义,那不是我的话。”
“哦?”那人眯眼,“那你如何证明?”
齐云深微微一笑:“《礼记》有言:‘疑事毋质,首而勿有。’我不解释,不代表我没理。您若不信,尽可去查证。但别拿我没做过的事定罪。”
屋里静了一瞬。
捧册的文书官低头翻页,笔尖顿了顿,终于写下一句“暂无可疑”,合上了簿子。
五刻钟后,差役重新带他回号舍区。晨雾散了些,阳光斜斜地洒在巷道石板上,映出一道道水痕。
齐云深走回丙字七区十九号,刚坐下,隔壁胖考生就扭过头来,压低声音:
“哎,你真是那个讲‘火候论’的齐云深?我听说你昨天被人栽赃,是不是裴大人派人干的?”
话音未落,巷口传来一阵刺耳铜铃声——“叮铃铃!”
巡考摇铃警示,目光扫来。胖考生立马缩脖子,低头假装磨墨,可眼角还是不住往这边瞟。
齐云深没理他。他闭上眼,默念三遍赵福生教的土话口诀:“眼不见,心不烦;耳不听,神自安;手不动,魂不乱。”
这是考古队钻探古墓时常说的“三不咒”,专治心浮气躁。他当年带队挖汉代地宫,最怕的就是队友紧张误触机关。现在考场如战场,也得靠这套老办法稳住自己。
再睁眼时,他己经切换到了“实验室模式”——呼吸放慢,心跳压低,连手指搭在案角的角度都调成了记录数据时的习惯姿势。
他摸出玉佩,轻轻蹭了下案角。没人注意到,那玉佩边缘极细微地逸出一丝若有若无的香,像是晒透的松针混着陈年宣纸味。这是他用微型实验室残留的镇定剂调配的“静心引”,一缕就够让神经放松三分。
这时,主考官开始发题。
卷轴递到手中,他展开一看——
**“论民饥而赋不止,何以解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