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168章 方案完善利民之策(第1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齐云深把最后一盏油灯调亮了些,沙盘上的水流痕迹在光线下清晰可见。他低头看了看手中的炭笔,又抬头扫了一眼围在西周的学子们。

“开始吧。”

李慕白站在一旁,手里拿着刚整理好的三份数据表。他翻开第一页,眉头微皱:“土层渗透率这边还是对不上,陈文通组记的是每日两寸,王大山组写的是每日两寸半。”

“我们测的是干土。”王大山立刻开口,“那天刚晴了三天,底下没湿透。”

“但我们那次是雨后第二天。”陈文通接话,“地面看着干,其实下面还渗着水。”

齐云深没说话,走到书箱前打开暗格,取出三本记录册。他翻到中间几页,对照着每组的数据标记一条条看过去。

“问题不在测量。”他说,“是标准不统一。有的按晴天算,有的按雨后算,结果自然不一样。”

他拿起“量天尺”,走到沙盘边,在引水渠起点处比划了一下,又挪到第二个分流点测距。

“从这里到洼地,坡度七分之一,流速可以控制。”他放下尺子,“现在统一标准——所有渗透率按连续晴五日后的实测值为准。之前的数据,重新核一遍。”

没人反对。

李慕白点点头,转头对众人说:“那就先改模型参数。谁负责校正沙盘?”

“我来。”一个戴斗笠的女生举手,“我带了新刻度尺。”

她蹲下身,用炭笔擦掉原来的一段标线,重新画上新的角度。其他人也陆续动起来,有人翻记录本,有人低声讨论修正值。

齐云深站在旁边看了一会儿,忽然问:“灌溉周期考虑进去了吗?”

大家停下动作。

“我们现在只算了怎么把水引上去。”他说,“但水引上去干什么?种稻子还是种麦子?什么时候种?这些不弄清楚,再好的渠也是空摆设。”

李慕白眼睛一亮:“对啊!我把农时表带来了。”

他从袖子里抽出一张折得整整齐齐的纸,摊开在桌上。上面密密麻麻写着节气、作物、生长期。

“比如这地方,西月插秧,五月需水量最大。如果能在清明前后就把水蓄进高处的田里,正好赶上春灌。”

“那汛期怎么办?”有人问,“水多了不是又要淹?”

齐云深看着沙盘,手指轻轻划过下游河道。

“平日引水灌田,汛期反过来用。”他说,“让田地当滞洪区。水太大时,打开预设口子,把多余的水导进这些低田,既能减洪峰,又能泡地养泥。”

屋子里安静了几秒。

“这不就是……以水养田,以田蓄洪?”陈文通小声念了出来。

“没错。”齐云深点头,“治水不是拦,也不是躲,是要学会和水打交道。它来的时候,咱们借它的力;它走的时候,咱们留它的恩。”

李慕白一拍桌子:“这话得写进方案里!”

几个人笑了,气氛一下子轻松起来。

“可地方官会信这个吗?”角落里一个瘦高个学生犹豫着开口,“他们一向只认加高堤坝的老法子。”

“他们会看数据。”齐云深说,“只要我们算得准,模型跑得通,他们就没理由不信。”

“而且。”李慕白晃了晃扇子,“咱们这次不止有图,还有时间表、用工量、材料清单,连哪家窑厂能供砖都列好了。比他们衙门里的老账本还细。”

“那誊写的事呢?”另一个学生问,“这么多内容,今晚能弄完吗?”

“分三组。”齐云深当即安排,“文案组写说明,图示组重画图纸,校验组交叉核对原始数据。每一项都要双人确认签字。”

他自己走到桌前,铺开一张新纸,提笔写下第一句:

此策非止于治水,实为安民之基。

笔锋沉稳,字迹清朗。

李慕白凑过去看了一眼,笑着说:“这话听着像要进奏章。”

“本来就是要给人看的。”齐云深继续写,“不只是给百姓看,也要给当官的看。让他们知道,这不是书生空谈。”

文案组很快围了过来,一人执笔,两人念数据,一句一句往下填。图示组那边己经开始用细笔描线,新图纸比之前的精细得多,连田埂宽度都标了尺寸。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