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3章 证据初寻曙光微现(第1页)
门关上后,那小厮的身影早己消失在拐角。齐云深没动,笔尖悬在纸上,墨滴落下去,在纸面晕开一小团黑。
他放下笔,吹了吹灯芯,屋里暗了一瞬。
外头风穿廊而过,工坊的门吱呀响了一下。李慕白推门进来,手里拎着一壶冷茶,肩头沾着夜露。
“你还没睡?”他把茶放在桌上,“我刚绕了一圈,正源书院的人今天又来了三个,都是西斋之前摇摆不定的。”
齐云深点头:“他们不是来劝退的,是来收编的。”
李慕白坐下,扇子转了半圈就停了:“你说得对,这事儿不能等别人开口。再让他们改两本书,十年后的孩子就得信‘水往高处流’了。”
齐云深站起身,走到书箱前,掀开底层夹板,取出一本薄册子。封皮写着《格物札记》,边角磨得发毛。
他翻到一页空白处,写下一行字:“知识被篡,人心可惑。”
然后抬头:“我们得找证据。”
李慕白凑过来:“从哪儿开始?藏书阁?”
“那儿管得严,但越是严的地方,越容易藏脏东西。”齐云深合上册子,“他们敢让家长闹事,敢改学生志向,就一定改过书。书是根,根坏了,树就歪。”
李慕白眯眼:“你是说,那些人背的‘经典依据’,本身就是假的?”
“对。”齐云深声音压低,“明天起,咱们查旧稿。尤其是最近被人拿出来当枪使的那些——什么‘古法测流速’‘祖制不容变’,全去翻底本。”
李慕白咧嘴一笑:“这活儿得偷偷干。”
“当然。”齐云深把册子塞进袖中,“你在外头望风,我进去找。挑没人去的架位,专看批注改动多的。”
两人商量好暗号:若有人来,李慕白就在廊下敲三下栏杆;要是来不及,他就咳嗽两声。
夜更深了,书院静得只剩更鼓。
第二天傍晚,天色将暗未暗。
齐云深换了件不起眼的灰布衫,袖口补丁磨得发亮。他绕到藏书阁后门,那里是杂役运书的通道,守卫松些。
李慕白早等在侧廊,扇子轻点掌心:“刚才有个老夫子进去查《礼记》注疏,待了不到一盏茶就出来了,脸色不太对。”
齐云深皱眉:“走,先看西偏三层。”
藏书阁西区少人问津,三层更是堆着历年修订的手抄残卷。壬字号架靠墙,积着薄灰。
齐云深抽出一本《水经补注》卷西,纸张新旧不一,显然是拼凑而成。他快速翻动,手指在某页停下。
原文讲的是河道流速测算,原本写着“三刻行三十丈”,如今却被改成“三刻行二十丈”。
他眼神一沉:“这是故意拉低数据。按这个算,虹吸引水根本不够力,自然得出‘不可行’的结论。”
李慕白接过书,低头嗅了嗅页边:“有味儿。”
“什么味?”
“微辛,带点焦木气。”李慕白扇子轻敲鼻下,“像赤檀粉。西域商人用的,防虫也防潮。”
齐云深立刻想起那天闹事的老者。那人袖子蹭过门框时,留下一股相似气味。他当时只记住了味道,没想用途。
现在看来,这香料不是偶然。
他继续翻查同架书籍。
半小时内,又找出两本异常。
一本《历算辑要》,原载某节气日影长度为六尺三寸,被改为五尺七寸,差了整整六寸。另一本《仓廪规制考》,粮仓容积标准从“每廒可储米三百石”删成“二百五十石”,首接影响赋税计算。
三本书都改得隐蔽,非专业者看不出问题。但共同点很明显——
每本修改页的边缘,都有淡淡褐色印痕,气味一致。
更关键的是,每处修改旁,都有一点极细的朱砂,红得发暗,像干涸的血点。
李慕白盯着那点红:“这不是随手画的。你看位置——这一本在左上角,这一本在右下,第三本在中间偏下……”
齐云深掏出随身带的一块小镜片,这是他从玉佩里拆出的放大装置,虽小但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