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74章 学者支持舆论风向的转变(第1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齐云深一宿没合眼,天刚蒙蒙亮就坐在桌前,手里捏着半块干饼,一口没吃。他盯着那页被晒得发白的补充方案看了又看,字迹还是那么工整,可人呢?昨儿说好要来点火的,今儿会不会一脚踩空摔进井里?还是被谁半道截了去?

他不敢赌。

“小娥。”他抬声。

赵小娥推门进来,扎着两根小辫,眼睛亮得像刚刷过的铜铃铛。“齐公子,有事?”

“你去松风阁外头转一圈,别进院子,就在茶摊坐会儿,看看有没有个穿灰布袍、拄拐杖的老先生进去。要是见着了,记下时间,回来跟我说一声。”

“哎!”小娥转身就要走。

“等等。”齐云深从袖袋摸出一枚铜钱,“买碗豆汁儿喝,别让人觉得你是盯梢的。”

小娥咧嘴一笑:“您放心,我装乞丐都像。”

她蹦跳着走了。齐云深把干饼掰成两半,扔一半进嘴里,另一半搁桌上,蚂蚁顺着桌缝往上爬。

一个时辰后,小娥回来了,辫子歪了,脸上沾了点灰。

“见着了!老先生辰时三刻到的,有个小厮提着个黑木匣子跟着,看着挺沉,像是讲稿。”

齐云深点点头,心里那根绷了一夜的弦,终于松了半寸。

文会设在城西的崇文轩,地方不大,但规矩不少。进门先交帖子,再由仆役领路,按资排辈落座。齐云深到得不算早也不算晚,刚踏进门槛,场子里原本嗡嗡的说话声就低了下去。

有人低头喝茶,有人翻书,还有人突然对墙上那幅《秋山行旅图》产生了浓厚兴趣。

齐云深也不恼,寻了个角落坐下,竹箱放在脚边,手搭在上面,指尖轻轻敲了两下——量天尺还在。

开场是位夫子讲《禹贡》里的水道篇,讲得西平八稳,底下人频频点头,就是没人提一句“分流减压”。

眼看这话题要滑过去,齐云深清了清嗓子,举手:“敢问夫子,古法分洪,多择急流处破堤引流,然嘉宁七年江南溃坝,正是因强破高势所致。若依‘地脉低陷’设口,是否更合自然之势?”

全场一静。

那夫子愣了愣,显然没准备这个角度,支吾两句,勉强答了。话音刚落,角落里一个声音接了上去:

“此问甚妙。”

众人循声望去,正是那位灰袍老者。他没站起来,只是缓缓翻开手中一本抄本,纸页泛黄,边角磨损,一看就是反复翻过。

“诸位可知,《河防十议》中提及三十七次分洪案例,皆以‘固堤’为先,‘疏流’为辅。可结果如何?十年九修,劳民伤财。”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全场:“而近日所见一策,反其道而行之,主张‘顺势导流’,设口于地势低洼处,借自然之力减压。乍听荒谬,细究却环环相扣,逻辑自洽。”

底下有人忍不住问:“可是……齐某人那篇《因势导流论》?”

老者正色道:“正是。若说是抄,我倒要问一句——抄谁的?近三十年治水文献,无一人敢言‘避高就低’,更无人提出‘震感测位’与‘三角定位’之法。这些词听着新鲜,实则暗合西域地听术之理,却又自成体系。若非独立推演,穿越书生:考古奇才玩转科举来自“人人书库”免费看书APP,百度搜索“人人书库”下载安装安卓APP,穿越书生:考古奇才玩转科举最新章节随便看!何来此等逆流之论?”

这话一出,好几个低头的脑袋慢慢抬了起来。

一位戴眼镜的老学究扶了扶鼻梁,低声嘀咕:“三角定位……这算法,确实不像咱们这儿的路子。”

另一人翻着手里的笔记:“他说的北渠坡度问题,我也算过,差一度,流量能差三成。齐某人原稿没提解法,可这位老先生补了个‘蛇形引道’,居然和我去年在淮河试过的弯道泄洪数据对得上。”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