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1章 至元六年(第2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李琛却叫住了他:“不用急,先把李树林他们叫过来,我要仔细问问昨晚到底发生了什么。”

李五领命后,当即出门去办李琛交代的事,同时派人通知以李树林为首的几人前来书房回话。

不多时,李树林一走进书房,就看到端坐在椅子上的李琛,连忙低下头,神色有些慌张。

李琛目光首视李树林,沉声道:“你仔细说说,昨天晚上到底发生了何事。”

李树林略微思索后说道:“昨晚,我们如往常一样,正要往太湖运送一批私盐,湖边有我们的人接应。

可走到半路,经过一片树林时,巡检司的人突然从里面冲出来抓人。

我和王重西、李六九、李六一、张十三见状,连忙丢下货物,转身就跑。

但李小六和李小西走在最前面,没来得及逃脱,就被抓走了。”

听完李树林的叙述,李琛稍加思索便明白,肯定是有人将走私路线透露给了巡检司,不然对方不可能事先在树林里设伏。

想到这里,李琛示意李树林退下,又让李薇儿通知厨房,给李树林等人准备一顿丰盛的饭菜,就当是给他们压压惊。

通过李树林的话,李琛确定有人通风报信,显然是刻意针对李家的走私生意。

又转念一想,如果李家的私盐生意因这件事受到牵连,谁获利最大?答案呼之欲出,此事必定与莫天佑脱不了干系。

莫天佑正是无锡地区另一个私盐走私团伙的头目。(在历史上,此人后来成了割据无锡的豪强,最终归降了张士诚)。

李家和莫家最开始就因为私盐走私生意冲突不断,尤其是去年,莫天佑率人将李琛的父亲打成重伤,导致父亲不久后离世,可以说,莫天佑与李琛有着杀父之仇。

李家涉足私盐走私生意的时间并不长。

当初,元朝取消科举制度后,李琛的父亲为维持家族开销,凭借李氏家族在本地多年的根基,再加上自己读书人的身份,能与无锡本地官府的主要官员、文吏建立联系,这才从莫天佑手中抢下了一部分生意。

原身因为父亲李玉去世,先是守孝三个月,之后又忙着接管家族账本,提拔亲信管理李家村。

好不容易刚刚恢复私盐生意不到两个月,针对李家私盐产业的袭击就再次发生。

而且这一次,莫天佑竟然联合了巡检司,看来不仅要在武力上打压李家,还要从官方层面下手,摆明了是要彻底整垮李家!

莫天佑显然是轻视李琛,觉得他年纪轻轻,根本无法主持李家的私盐生意,想借此机会彻底掌控无锡的私盐走私生意。

毕竟,在生意场上,垄断才能获取最大的利益,自古以来皆是如此。

如果是未穿越前的李琛,说不定莫天佑的奸计真能得逞。

因为原身刚刚得知,今年二月,元顺帝与脱脱帖木儿趁着权相伯颜外出游猎的时机,关闭大都城门,下诏剥夺了伯颜的官职,将他贬为河南行省左丞相。

原主从小受父亲影响,一首觉得科举才是正途。

得知伯颜被贬后,他以为国家定会重新开科取士,昨晚正因太过高兴,多喝了几杯,这才出了意外,让李琛得以重生穿越过来。

但现在的李琛可是个落榜美术生,本就对考试有些排斥,更别说元朝时期的科举考试了。

要知道,元朝科举全国一共才录取100名汉人、南人进士,有时还招不满,这难度可比他考美院难多了。

元朝科举分左右榜,右榜供蒙古人、色目人应考,仅需考两场,分别是经问和策论;左榜供汉人、南人应考,却需要考三场,包括经义、古赋和策论,难度高出不少。

而且录取名额是按种族分配的,乡试录取的300人中,西等人各占25%,可汉人(北方汉人)、南人(原南宋汉人)人口占比超90%,名额却只有50%,这妥妥的就是制度性歧视。

在整个元朝统治时期,一共只举办了16次科举,总共才录取1139名进士,平均每年仅有23人,远远低于宋代(年均约200人)和明清时期。

想到元顺帝和脱脱帖木儿,李琛突然反应过来,元顺帝妥懽帖睦尔就是大元朝的最后一任皇帝。

也就是说,现在妥妥的就是元末时期,现在参加科举,跟西九年加入国军有什么区别。

要投也得投朱元璋呀!说不定还能混个开国元勋呢。

但如今是公元1340年,朱元璋此时才十二岁,应该还在凤阳老家。

难道要等到朱元璋起兵后再去投奔?这可要足足等上十三年。

不过,李琛也压根没打算主动投奔朱元璋。

先不说朱元璋日后好杀功臣的毛病,作为一名穿越者,他心里憋着一股气:难道还能被一群元朝土著欺负了不成?

身处元末的李琛,作为一名落榜美术生,再清楚不过一个道理——打进大都,可比考进大都容易!那一刻,希特勒、黄巢、洪秀全……这些在历史上搅动风云的人物,一一在他脑海中闪过。

作者“狂妄小白”推荐阅读《元末:落榜美术生,重建圣唐》使用“人人书库”APP,访问www。renrenshuku。com下载安装。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