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章 刺王杀驾梅开二度(第1页)
“二皇子”和“狱卒”面面相觑。
连山信瞬间想起来天算昨夜起的卦,内心由衷感慨,天算还是太厉害了。
前有天医不给太子看病。
后有天算算出皇族有血光之灾。
九天的含金量还在上升。。。。
陈昭站在南陵旧城的断墙之上,脚下是坍塌的清梦司分部遗址。钢筋混凝土的残骸被藤蔓缠绕,像一具被自然吞噬的巨兽骨架。雨水顺着他的发梢滴落,在脚边汇成细流,冲刷出半埋于泥中的金属铭牌??“心灵净化中心?南陵第七站”。他没有弯腰拾起它,只是静静地看着那块锈蚀的铁片被水流一点点推远,仿佛送别一段沉入河底的历史。
风从废墟深处吹来,带着潮湿的霉味和某种难以言喻的焦香。那是三十年前焚书之夜留下的气息,深埋于砖石缝隙,如今终于得以呼吸。陈昭闭上眼,耳边响起的不再是警报与广播,而是孩子们朗读的声音。来自记忆守护站的共感网络已延伸至此,每日清晨六点整,全国一百零八个站点同步开启“晨诵时刻”。今天轮到西北戈壁的一所小学,稚嫩的童声透过星砂共振传入耳膜:
>“我们不是被选中的人,我们是选择醒来的人。”
这句出自《被删节的黎明》最后一章的话,曾被列为禁语中最危险的一条。而现在,它成了千万孩童的第一课。
忽然,一阵低频震动自地底传来。陈昭睁开眼,目光落在远处山坡上缓缓升起的一道光柱。那是新近激活的“回响塔”??由贺明霜带领的技术小组利用废弃澄净舱的核心组件改造而成。它不发射控制信号,而是反向接收散落在空间中的记忆残波,将其还原为可感知的画面。每当有人在某地强烈回忆起一段被抹去的往事,回响塔便会点亮一次,如同大地的心跳。
今日的光柱格外明亮,持续了整整十七秒。
“是东湖校区。”林砚的声音从通讯器中传来,背景有键盘敲击的密集声响,“坐标显示,触发源位于原南陵书院图书馆地下三层。我们推测……那里可能还藏着未被销毁的实体藏书库。”
陈昭心头一震。南陵书院图书馆早在三十年前就被官方宣布“彻底焚毁”,连地基都被浇筑水泥封死。但据老一代学者口述,书院最后一位馆长苏婉儿曾在撤离前夜,秘密打通通往防空洞的暗道。而她,正是那个南方小镇小男孩画中举火的女孩原型。
“我要下去。”陈昭说。
“不行!”林砚语气陡然紧张,“那片区域仍残留高浓度星砂辐射,且结构极不稳定。上次探测机器人进去不到三分钟就失联了,最后传回的画面……你不会想看的。”
“我已经看过无数次了。”陈昭平静道,“每一次闭眼,都能看见母亲把日记塞进炉膛时的手抖。如果那里真有书,哪怕只剩一本,我也必须亲手翻开。”
通讯那头沉默了几息。最终,林砚轻声道:“给你二十四小时。我会调用三号回响塔为你提供定位支持,并启动应急救援预案。但记住??一旦检测到认知崩解征兆,系统将自动切断你的神经链接。”
“明白。”
两小时后,陈昭穿戴防护服,携便携式星砂屏蔽仪,踏入东湖校区废墟。这里曾是南陵最负盛名的学术重镇,如今只剩下断裂的廊柱与爬满青苔的阶梯。他沿着一条几乎被泥土掩埋的斜坡下行,入口处立着一块歪斜的石碑,上面刻着四个字:
**知行合一**
字迹已被风雨磨平大半,却依旧透出一股倔强的骨气。
通道狭窄幽深,墙壁上布满烧灼痕迹。越往深处,空气越凝滞,仿佛时间本身也在此停滞。陈昭打开头灯,光束扫过墙面,忽然停住??那里有一行用炭笔写下的小字:
>“书不死,只是沉睡。等你们回来。”
字迹稚嫩,显然是个孩子所写。陈昭蹲下身,指尖轻轻抚过那些划痕,心中涌起一阵酸楚。他知道,这很可能是某个被迫参与“焚书教育实践”的学生偷偷留下的。那时的孩子们被要求亲手烧掉“有害书籍”,并在事后撰写“思想净化报告”。他们被告知:这是成长的必经之路。
可总有人,在火焰中看见了别的东西。
继续前行百米,前方出现一道铁门。门锁早已锈死,但右侧墙体有明显撬动痕迹。陈昭用力推开松动的砖块,钻入夹层。里面是一间不足十平米的小室,中央摆着一张木桌,桌上放着一只玻璃罐,罐内浸泡着几页泛黄的纸张。
他屏住呼吸走近,看清了纸上内容。
那是《启蒙宣言》的手抄本残页,墨迹斑驳,却清晰可辨:
>“人人生而拥有追问的权利。真理不在庙堂之高,而在田垄之间、市井之中、母乳喂养的怀抱里。若有一日,国家以‘安宁’之名禁止提问,则此国已非家园,乃是牢笼。”
署名:苏婉儿,癸未年冬月十五。
陈昭双膝一软,跪倒在地。他认得这个日期??正是焚书之夜的第二天。这意味着,这些文字是在明知自己即将被捕的情况下写下的。更令人震撼的是,罐子旁边还有一本微型日记,封面写着:“给未来的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