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9章 大生意(第2页)
“你比我想象中更安静。”他坐下后第一句话这么说。
“喧嚣解决不了问题。”我倒茶,“只会掩盖真相。”
他笑起来,眼角皱纹舒展:“所以你拒绝了我的第一次并网提议?”
“不是拒绝,是等待。”我说,“等你能理解,控制权不是效率的敌人,而是自由的前提。”
他点头,从皮箱中取出一份图纸??不是变电站设计,也不是输电线路规划,而是一台新型共振变压器的草图。它能在不同频率间自动调谐,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无感互联”。
“这是我最近的研究。”他说,“不是为了征服距离,而是为了让差异共存。就像两种语言对话,不必一方放弃母语,也能彼此听懂。”
我凝视良久,忽然问:“你知道贝尔维尔最早的一盏灯是谁点亮的吗?”
他摇头。
“是个退休邮差。”我起身,带他走向墙角那台脚踏发电机,“他每天骑车送信五十公里,老了之后说:‘既然我的腿还能动,为什么不发电呢?’于是他改装了这台机器,给整条街的孩子供夜读照明。”
特斯拉伸手抚摸那锈迹斑斑的踏板,指尖微微颤抖。
“你说得对。”他轻声说,“电力不该只是工程师的计算题,它是普通人生活的延伸。”
临别前,他在访客簿上写下一句话:“真正的进步,不在于谁能输送最多的瓦特,而在于谁能让最微弱的电流,也被听见。”
秋天到来时,我们启动了“星火计划”。
目标不再是扩大发电能力,而是降低参与门槛。团队研发出一套模块化能源包:包含微型光伏片、可折叠风叶、生物燃料电池与简易储能单元,总重不足五公斤,成本压缩至普通家庭月电费的三分之一。最重要的是??完全开源设计,任何人都可免费下载图纸,自行组装。
第一批五百套送往非洲萨赫勒地带的一个牧民村落。三个月后,我们收到回信:他们用羊皮帐篷支撑光伏膜,夜间靠牛粪发酵供热发电,甚至建起了小型冷藏柜,保存疫苗。
附带的照片里,一位老妇人坐在发电机旁织布,脸上映着柔和的蓝光。背面写着:“以前我们等雨,现在我们也等光。但这一次,是我们自己种下的。”
国内反响随之升温。越来越多社区主动申请加入“能源共约”网络。巴黎地铁站开始试点安装动能地板,乘客步行产生的电力用于照明;塞纳河畔的路灯则结合水流涡轮与太阳能双模供电,并在底座刻上二维码,扫码即可查看实时发电来源。
最让我动容的,是一位中学教师写来的信。她带领学生重建了教室的供电系统,全部使用回收材料。孩子们轮流值班记录能耗,还设计了一套“用电信用分”:节约用电可积分兑换课外活动时间。她在信中说:“你们改变了我对教育的理解??原来最好的课堂,是让学生学会对自己负责。”
冬雪再降时,我独自回到蒙马特高地。
风车依旧旋转,叶片划破寒雾,发出熟悉的低鸣。我抬头望向夜空,城市的灯火比往年更加明亮,却不刺眼。那些光不再只是冰冷的电流输出,而是无数选择叠加后的结果??有人愿意少开一盏灯,有人坚持亲手发电,有人宁愿慢一点,也要掌握自己的开关。
手机震动了一下。
是于莉枫发来的消息:“克莱尔今天通过了电工初级考核。她说,以后要设计一种能让盲人‘触摸’到电流方向的装置。”
我笑了,回了一句:“告诉她,我已经开始画草图了。”
收起手机,我走向山顶最后一台风车。打开检修舱,取出藏在里面的蜡笔画??那幅戴礼帽的男人牵着星星的涂鸦,纸张已经泛黄,边角略有磨损,但我一直保留着。
我把它钉在控制箱内侧,正对着仪表盘。
然后按下启动键。
螺旋桨缓缓加速,切割着凛冽的风。仪表指针微微跳动,最终稳定在绿色区间。电流生成,顺着地下电缆流向千家万户。
这一刻,我不再问自己是不是发明家。
因为我早已明白,真正的创造,从来不是一个人点亮世界,而是让每个人都有能力,点燃属于自己的那一束光。
而当亿万微光同时醒来,黑夜便不再是黑暗的延续,而是星辰诞生的序章。
风继续吹,灯始终亮着。
在这座城市,在这片大陆,在地球另一端尚未通电的村庄里,有人正弯下腰,插下第一根电线。
他知道,只要轮子开始转动,命运就不再由别人书写。
他也知道,哪怕全世界的电网都熄灭,只要还有一个人愿意踩动踏板,光就不会消失。
因为光明,本就生于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