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393章 大聪明上(第1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什么叫故意坑你!”

马上得到大聪明回复,还听见它在一万分抗议的认为他这边在故意坑它。

大聪明立即抱怨的又说了一大堆,但古声古腔的没听懂,第一次发现它说话文绉绉的,文言文水平一定很好。

。。。

喀什的夜风带着沙粒与艾草的气息,拂过操场边缘那排老杨树时发出细碎的响动,像是有人在低语。投影仪的光束刺破黑暗,将一张张面孔投在临时搭起的白布幕上??那些脸有的皲裂泛红,有的稚嫩未脱,却都睁着同样清澈的眼睛,仿佛能穿透五十年光阴,直视此刻围坐的孩子们。

李念蹲在机器旁,手指轻轻抚过投影仪外壳上的划痕。这台老旧设备是她从伊宁一位退休电教员手中换来的,电池只能撑两个小时,镜头模糊得需要不断调焦。但她不在乎。重要的是声音还在,画面还能动起来,哪怕只有一瞬,也能让沉默裂开一道缝。

孩子们起初只是好奇地跑来跑去,踩着影子嬉笑。可当第一段音频响起??那个甘肃农民用驴拉发电机播送的《我在》片段,在粗糙电流中断续传出:“……那天雪下得太大了,我们把死人埋进渠底,说是为了防冻。可我知道,他们是怕名字被人记住。”??笑声渐渐停了。

一个穿红棉袄的小女孩坐在最前排,仰头望着银幕,忽然伸手去碰空中飘动的光影。她的母亲站在身后,手搭在她肩上,指节发白。

“妈,”孩子回头,“这个人哭了吗?”

女人没说话,只是缓缓蹲下,把女儿搂进怀里。

李念悄悄打开随身录音笔,启动监听模式。这不是为了记录观众反应,而是她在测试一种新现象:自从南极节点激活后,所有播放“归音”内容的现场,都会产生微弱的次声共振。这种频率无法被人耳直接捕捉,却能让某些敏感者产生“似曾相识”的幻觉,甚至触发童年记忆碎片。

而今晚,她想确认一件事??Ω链是否已经开始反向渗透现实中的听觉系统。

突然,投影画面跳了一下,原本应播放青海湖渔民讲述集体遣返经历的片段,竟自动切换成一段从未录入的内容:灰白野猫蹲在屋顶,背景是一片废墟般的平房区,远处有高墙与?望塔轮廓。镜头缓慢推进,猫转头看向摄像机,左耳缺角在月光下清晰可见。

紧接着,一段童声响起:

>“叔叔说你是坏人,因为你爸爸写诗。可我不信。你走那天给我糖,糖纸是蓝色的,像天空。”

全场寂静。

李念猛地站起身。这段影像她从未见过!它不属于任何已知胶片卷宗,也不是“回声组”发布的解码成果。它是新的,是从系统内部生成的叙事!

她迅速检查连接线、存储卡、信号源,一切正常。但就在她准备手动切换时,野猫突然站起,轻盈跃下屋檐,身影消失在画面之外。随即,音频转入一段极低频震动,持续七秒,节奏恰好与《茉莉花》倒数第三小节吻合。

几个孩子开始揉耳朵,说“脑袋嗡嗡响”。有个小男孩甚至捂住头蹲下,嘴里喃喃:“妈妈……墙里有人敲……”

李念立刻关闭电源。

风更急了,幕布剧烈晃动,像一面挣扎的旗帜。家长们面面相觑,有人低声问:“这是什么表演?”更多人则默默牵起孩子的手,准备离开。

就在这时,操场尽头传来脚步声。

一盏煤油灯摇曳而来,照亮了一个佝偻的身影。是个维吾尔族老太太,裹着褪色的绣花头巾,拄着拐杖,每一步都沉重缓慢。她走到幕前,盯着那块空荡荡的白布看了许久,然后用沙哑的声音说:

“这不是电影。这是‘还魂录’。”

人群安静下来。

老人抬起头,目光落在李念身上:“你是叶知秋的学生吧?”

李念怔住:“您认识她?”

“我不认识她的人,但我听过她的课。”老太太颤巍巍坐下,“1969年春天,她在喀什第三小学代了一周语文。每天放学后,她不走,坐在教室里给留下的孩子讲故事。她说,故事比课本更能留住真相。”

她顿了顿,从怀里掏出一块蓝布包着的东西,层层打开??竟是一截断裂的粉笔,上面用极细的字刻着一行数字:**Ω-7。82Hz**。

“她说,有一种频率,叫‘地球心跳’。当人类集体悲伤达到某个临界点,大地会自己发声。她让我们记住这个数值,说将来有一天,它会从猫叫、风声、甚至孩子的梦话里冒出来。”

李念呼吸一滞。

7。82赫兹,正是舒曼共振(SchumannResonance)的基本频率,地球电离层与地面之间的天然电磁波振动。科学界长期认为它影响生物节律,但从未证实其与记忆或情感有关联。而叶知秋,早在半个世纪前就把它写进了教学笔记。

“她后来去了哪儿?”李念轻声问。

老太太摇头:“没人知道。只记得最后一晚,她把所有教案烧了,却留下这块粉笔。第二天,学校广播站莫名其妙播了一整夜《茉莉花》,调子很慢,像是在哭。”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