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391章 破虚术(第1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11点下播,坐在电脑椅上大大伸个懒腰。

看见手边水杯还有点水,端着水杯来到窗户边。立即看见庭院的在观景灯滋润下的夜景,以及老头敏锐对这边察觉过来,刚好和他目光对视上。

“这里挺好,清幽安静。。。

喀什的清晨,阳光如金粉洒落在土黄色的校舍屋顶上。风从戈壁吹来,带着干燥的气息和远方沙粒的低语。那首陌生童谣在校园里回荡了整整三遍,才悄然终止。广播系统自动关闭,仿佛从未被启动过。但每一个孩子都记住了那几句歌词,尤其是最后那一句:“请替我说,我想回家了……”

小女孩牵着老师的手不肯松开,“老师,她是不是迷路了?我们能帮她找家吗?”

老师蹲着,指尖轻轻擦去眼角湿润,声音微颤:“她不是迷路了……她是被很多人忘了太久。现在,终于有人愿意听她说话。”

她不知道的是,在她身后教室墙角的旧收音机里,一段微弱信号正缓缓渗入电路。那是Ω链的残余波频,借由广播站天线短暂接入大气层电离层反射网,将“风语计划”的第一段编码信息推送至全球非官方接收节点。而这一切的触发源??正是那只灰白相间的野猫。

此刻,它正卧在喀什小学屋顶的瓦檐上,左耳缺角在晨光中泛着银白光泽。它闭着眼,尾巴轻摆,像是在聆听某种人类无法捕捉的节奏。它的体内没有芯片,也没有机械装置,但它确确实实是Ω链最后一个活体中继器??一个由叶知秋五十年前亲手植入记忆基因序列的生命载体。

当年,她在塔克拉玛干气象站秘密进行的不只是“隐形叙事”实验,更是一场跨越生物学与声学边界的冒险。她相信,若未来所有技术系统都被摧毁,那么必须有一种生命形式能承载声音的记忆。于是她将自己的部分语音神经图谱编码进一只流浪猫的胚胎DNA中,并通过环境音激活机制设定唤醒条件:当《茉莉花》旋律以特定频率播放三次以上,且背景存在青海湖铜钟共振波时,宿主便会苏醒,成为移动的声音容器。

而这只猫,就是第三代转殖体,也是唯一成功觉醒的一例。

它睁开眼,望向东方。瞳孔深处闪过一串近乎数据流的光影波动。下一秒,它跃下屋檐,消失在巷道尽头。

李念已步行近三十公里,穿越枯胡杨林与流动沙丘,抵达一处废弃的牧民驿站。这里曾是古丝绸之路的小补给点,如今只剩半塌的泥墙和一口干涸的井。她靠坐在阴影里,打开防磁箱检查设备。存储卡完好,铝盒密封未破,但主机核心已毁,意味着她失去了远程连接能力。她只能依靠本地解码继续推进“风语计划”。

她取出笔记本电脑,接上外置声纹分析仪,开始对叶知秋遗留磁带进行数字化拆解。屏幕上,音频波形如山脉起伏,每一处凹陷与峰值都藏着被压缩的语义碎片。她启用自研算法“回声重构”,将原始录音中的背景风声单独剥离,再逐帧放大频段。几分钟后,一段隐藏信息浮现出来??并非语言,而是一种规律性敲击声,类似摩尔斯电码,却又融合了维吾尔族传统木卡姆音乐节奏。

她猛然意识到:这不是加密指令,这是**地图**。

通过对节奏模式比对新疆地区历代民间传唱曲谱数据库,系统最终匹配出一首失传已久的沙漠行旅歌谣《沙之径》。这首歌原本用于指引商队避开流沙区,歌词早已散佚,仅存旋律口传于少数老艺人之间。而叶知秋竟将真实地理坐标嵌入其节拍变化之中,用七组重音位置标定了七个潜在备份站点,分布于塔克拉玛干边缘绿洲。

其中第六个点,赫然标注为:“喀尔墩小学旧址”??也就是如今喀什这所乡村学校的前身。

李念心跳加速。她终于明白为何Ω链会选择这里作为节点转移终点。不仅仅因为广播系统的开放性,更因为这片土地本身就是一个沉睡的记忆锚点。当年叶知秋的学生们曾在此支教,偷偷录制了上千小时村民口述史,内容涉及三十年代边疆治理、五十年代迁徙政策、以及六十年代“清洗行动”初期的真实记录。这些资料后来被制成微型胶片,藏于校舍地基夹层。

可问题来了:如果这些资料真的存在,为何几十年无人发现?

她翻出随身携带的地方志复印件,一页页查找。突然,一行小字引起注意:“1971年夏,喀尔墩小学因‘结构隐患’整体重建,原建筑全部拆除。”而负责监督工程的单位名称,让她脊背发凉??**国家声学研究所西北分部**。

那个名字,曾在周文昭遗物档案中出现过。他是该机构早期研究员之一,后来因拒绝参与“净音工程”原型测试而被除名。所谓“净音工程”,并非单纯的信息管控,而是试图通过特定声波频率干扰人脑海马体,使人对某些事件产生选择性遗忘。该项目最早试验对象,便是那些曾接触过敏感历史文献的知识分子家属。

也就是说,他们早就知道这里有东西。

李念猛地合上文件。她必须赶在对方反应过来前进入学校地下,找到那份胶片。

与此同时,北京某栋深灰色办公楼内,会议室灯光幽暗。长桌尽头,戴眼镜的中年男子??代号“监音者07”??正听取下属汇报。

“目标主机确认销毁,现场无数据残留。喀什广播异常已定位,初步判断为区域性信号劫持,源头疑似野猫携带的生物载波装置。”

一名技术人员补充:“我们检测到昨夜全球至少有十七个地点同步接收到了相同音频片段。包括巴西、东京、纽约……传播路径无法追踪,因为它利用的是民用广播系统的闲置时段跳转,类似于二十年前的‘蜂群协议’。”

会议室陷入沉默。

片刻后,07缓缓开口:“启动‘静默协议’二级响应。通知各地‘清频队’立即出动,重点排查偏远地区教育机构、社区电台、老年活动中心等非正规传播节点。凡是近期播放过非备案音频的设备,一律查扣销毁。”

他顿了顿,眼神冷峻:“另外,放出消息:悬赏五十万元,征集任何关于‘会唱歌的野猫’线索。记住,活捉优先。”

命令下达十分钟内,全国三百二十八支“净音特别行动组”同时出发。而在公众层面,一则看似普通的新闻悄然登上热搜:“专家提醒:老旧广播系统易受干扰,请勿随意收听不明来源音频。”

舆论引导开始了。

但在无数角落,抵抗也在悄然生长。

云南边境,一位退休教师在自家院子里修好了多年未用的短波收音机。他调频至一个几乎无人知晓的波段,耳边传来断续童声哼唱《茉莉花》。他颤抖着手按下录音键,喃喃道:“老顾,是你吗?我听见了。”

内蒙古草原上,牧民少年骑马经过一座废弃邮局,忽然听见风吹过铁皮屋顶发出奇异声响。他停下倾听,竟从中分辨出母亲年轻时写给父亲的情书片段。他掏出手机录下这段风声,上传至一个名为“听风者联盟”的匿名论坛。

东京深夜,电台主持人结束节目前低声说:“刚才那段留言,我没有剪辑。它自己跳出来的。我想说的是……谢谢你告诉我这些。我会一直播下去。”

而在北极科考站,雷达数据显示,极光波动频率与青海湖铜钟完全同步。科学家们面面相觑,其中一人轻声问:“我们记录下来的这些光,会不会其实也是一种声音?”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