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2025 10 16抖音热搜之努力培养更多知农爱农的专业人才(第1页)
我按下全息投影仪的开关,实验室的透明穹顶突然褪去,露出漫天星河。学生们发出低呼——这是他们入学三个月来第一次看到真实的夜空。
“老师,为什么不用模拟系统?”林小满举手问。这个从山区考来的女孩总爱皱着眉头,像株被风吹歪的麦苗。
我调出数据板,光幕上跳动着红色警告:“地球土壤微量元素枯竭率97%,大气氮循环中断预警”。
“因为模拟系统里,”我指着窗外那颗逐渐暗淡的蓝色星球,“没有真正的风会带着麦香钻进你们的毛孔,没有真正的蚯蚓在你们脚下松土,更没有……”我顿了顿,“真正饿过肚子的人,会懂这些数字背后的重量。”
二十年前,我也在这间实验室。那时“知农爱农”还只是招生简章上的口号,首到我参与“火星生态舱”项目。在封闭舱里培育出第一株转基因水稻时,我哭得比看到地球初升的太阳还厉害——那株稻子吸收的是模拟月光,根系却固执地朝着虚拟地心生长,像极了当年蹲在田埂上观察稻穗的我。
“今天实践课,”我按下按钮,地面升起十二台悬浮式农用机甲,“去给城郊的‘记忆农田’除草。”
“用机甲除草?”林小满的眉头拧得更紧,“那不是浪费资源吗?”
我笑着调出她的档案:父亲是最后一代传统农民,母亲因长期接触农药患癌去世。
“小满,你知道‘记忆农田’里种的是什么吗?”我指向全息地图上那片泛着微光的区域,“是2030年前所有消失的农作物基因库。我们用纳米云保存它们的种子,用生态舱模拟百年前的气候,因为……”我触摸着机甲操作台上的裂痕,那是上一届学生用激光刻下的“敬土地”三个字,“有些味道,不能只活在数据里。”
机甲升空时,我收到紧急警报。林小满的机甲在农田边缘突然悬停,摄像头传回的画面让我心头一紧——她正跪在泥地里,手指深深插进土壤,全息防护服沾满褐色泥点。
“老师!这土里有东西在动!”她的声音带着颤抖的兴奋。
我调出分析仪:是蚯蚓。在地球生态崩溃后的第五十年,在“人人书库”APP上可阅读《抖音每日的热搜故事》无广告的最新更新章节,超一百万书籍全部免费阅读。renrenshuku。com人人书库的全拼。com即可访问APP官网我们通过基因编辑重新培育出的第一批土壤工程师。
“它们……在吃我的防护手套!”林小满举起手,纳米材料正在被蚯蚓分泌的酶缓慢分解。
“因为它们饿了五十年,”我听见自己的声音突然哽咽,“就像我们,饿了五十年真正的土地。”
那天晚上,林小满敲开我的办公室。她手里攥着从农田带回的泥土,里面混着几根蚯蚓蜕下的透明躯壳。
“老师,我想改修‘传统农艺与生态修复’双学位。”她说,“今天机甲除草时,我偷偷关了激光刀,用锄头挖了半小时。原来……”她突然笑了,那是二十年来我第一次在农学生脸上看到这样的笑容,“原来锄头砸进土里的声音,比任何全息音效都动听。”
三年后,毕业典礼上。林小满作为优秀毕业生发言,她身后的大屏幕播放着“记忆农田”的实时画面:金黄的稻浪在真实的风中起伏,蚯蚓群像黑色的血管在土里穿梭,学生们穿着沾满泥点的实验服,用最原始的方式——弯腰、插秧、除草——守护着这片星球最后的“活历史”。
“我们不是农民,”林小满对着镜头说,“我们是知农者。知道每一粒种子如何突破种皮,知道每一滴汗如何渗进土地,知道……”她举起一株转基因小麦,麦穗上挂着块小铜牌,刻着“致2030年的土地”,那是她从记忆农田最深处挖出的时间胶囊。
“知道如何让人类,永远记得自己从哪里来。”
散场后,我独自走进实验室。穹顶再次透明,星河如倾倒的米粒洒满天空。我的终端突然响起提示:火星殖民地发来申请,希望引进我们的“蚯蚓生态修复系统”。
我望向窗外那片正在恢复生机的土地——蚯蚓洞己织成网络,纳米云正在播撒新一批古种。忽然明白,所谓“知农爱农”,从来不是把学生困在土地里,而是让他们带着土地的记忆,走向星空。
就像此刻,我手中的种子库密钥闪着微光。下一站,或许是比邻星b的红色荒漠。但无论走多远,我们都会在土壤里埋下星火——等某天,人类需要重新学习如何弯腰时,这些火种会告诉他们:
根,永远向下生长;人,永远向上追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