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一百三十一章 柳叶刀的颤音 左利手凶手的真容(第1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齐辰站在警局地下三层的法医数据终端前,手指在键盘上敲得不紧不慢。屏幕右下角的时间跳到凌晨一点十七分,走廊尽头的自动售货机发出一声闷响,像是有人砸了它一拳。

他没回头,只把最后一串代码回车发送。

三秒后,数据库弹出授权通过的提示。权限来源显示是“王副局长”,审批备注写着:“紧急案件调阅,限48小时有效。”

齐辰盯着那行字看了两秒,嘴角微不可察地扬了一下。他知道,这授权来得太顺,顺得不像巧合。王副局长从不批夜班调阅,更不会在凌晨一点十七分亲自审批一个普通命案的档案请求。除非——有人在背后推了一把。

他没去深究是谁,也没必要。在这座城市,每一条通道都有暗流,每一扇门后都藏着交易。他只需要知道,门已经开了,剩下的路,得自己走。

他点开数据库最深层的加密文件夹,代号“灰烬”。这是三年前一场未结命案的归档名称,官方记录里写的是“嫌疑人畏罪自杀,案件终结”。可当时负责尸检的法医在报告末尾留下一行手写批注:“伤口角度异常,非自伤所能形成。”那名法医一个月后调离岗位,再后来,彻底从警局名单中消失。

齐辰翻出当时的尸检影像。画面中,死者仰面躺在解剖台上,胸口有一道斜向贯穿的刀伤,切口整齐,深度一致,确实不像挣扎中的自残。他放大伤口边缘的组织撕裂痕迹,发现皮下肌肉有轻微扭转迹象——那是刀具在刺入后被人为旋转造成的。

这不是自杀,是谋杀。

而且,凶手对解剖结构极为熟悉,下手精准,避开了大动脉,却破坏了心包膜,让死亡过程延长,痛苦加剧。这不像是为了杀人,更像是……在传递某种信息。

齐辰调出死者的社会关系图谱。死者名叫林昭,32岁,生前是市立医院神经外科副主任医师,无犯罪记录,家庭关系简单,妻子早年病逝,独子在国外留学。表面上看,是个毫无争议的体面人。

可齐辰的目光停在一条不起眼的备注上:林昭曾于五年前参与一项名为“脑波同步实验”的科研项目,合作单位是远山生物科技公司。

远山生物。

这个名字像一根细针,轻轻扎进他的记忆。三年前那场命案发生前一周,他曾接到匿名线报,称远山生物在非法进行人体神经接驳实验,参与者多为流浪者与失踪人口。他刚准备深入调查,就被调往边疆支援反恐行动,等半年后回来,线索早已断得干干净净。

他重新调取林昭的医疗档案,发现在他死亡前三个月,曾多次前往远山生物旗下的“安宁疗养中心”就诊,诊断记录写着“轻度焦虑症”,用药为常规镇静剂。但齐辰注意到,处方单上的药名虽普通,剂量却高出标准值近三倍。

他继续深挖,终于在一份被加密的内部运输日志中发现了端倪:远山生物每周三凌晨两点,都会有一辆标有“医疗废弃物”的厢式货车驶入警局后巷的焚化站。而焚化站的监控系统,恰好在那段时间频繁出现“信号中断”。

齐辰眯起眼。

他调出过去一年所有焚化站的垃圾处理清单,逐条比对。果然,在林昭死亡当晚,焚化站接收了一批“实验动物残骸”,重量标注为47公斤——接近一个的体重。

他立刻联系技术科的老陈,要求调取焚化站外围的民用监控。老陈在电话那头叹了口气:“齐队,你知道我现在在哪儿吗?在局里写检查。昨晚的备份硬盘……坏了。”

“什么时候坏的?”

“就在你提交调阅申请前十分钟。”

齐辰挂了电话,指尖在桌面上轻轻敲了三下。

有人在清痕。

但他不在乎。他已经拿到了最关键的证据——林昭尸体解剖时提取的一小段脊髓组织样本,编号d-0937,保存在警局生物样本库b区第七冷藏柜。按规定,这类样本应在结案后三十天内销毁,可这份样本,至今仍在库里。

他起身走向电梯,刷卡进入b区。

冷藏柜前,他戴上手套,打开第七柜。d-0937样本瓶静静躺在恒温槽中,液体微微泛着淡蓝。他取出样本,放入随身携带的便携冷藏盒。

就在这时,头顶的应急灯忽然闪了一下。

他迅速将冷藏盒收好,退后两步,靠墙站立。

三秒后,整个b区的电力系统切断,备用电源启动,红光缓缓亮起。

脚步声从走廊传来,很轻,但节奏一致,显然是训练有素的人。

齐辰没有动。他知道,此刻任何逃跑或反抗的动作都会被监控捕捉,成为“违规操作”的证据。他只是静静站着,听着那脚步声由远及近,最终停在冷藏室门外。

门锁“咔哒”一声,自动开启。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