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 伯生13(第2页)
这一周的时间里他一直在外奔波,刚刚接回家的如意姑娘话都没说上几句也不知道和母亲相处得怎么样了。
他几乎从没有和母亲分别这么久的经历,心中空****的竟有些担心和思念了。
不过转念又想母亲刚强,自己的担心应该也是都是多余的。
况且从小就听母亲念“少小离家老大回”,很多戍边的将士一走就是大半辈子见不着家人,自己这几天又算得了什么。
伯生定了定神然后问。
“张大哥,张千户这几天在干什么,他查的案子有进展了吗?”
“公子客气,咱大你两轮若是赏脸公子叫咱一声德叔,亲热些。”张有德咧开嘴爽朗地哈哈一笑。
伯生也笑着回了声“好”。于是张有德继续说“伯公子,咱家公子每天在想什么那是诸葛星君也猜不出,但这几日他陪着您家和祁大人家的家眷玩着呢。
想必是帮您操心着,家里您放心公子自会照应。”
伯生点点头松了口气,张睿此举应该既是为了保护如意,也是为了照看他母亲和祁威远家真是有心了。
“德叔,朝廷现在有安置流民的法子了吗。”这便是伯生目下最关心的问题了。
“在下临走的时候只有接到施粥的命令。说是少爷出了一千两百两白银,户部出了两千两白银在京畿施粥,并没有听说有什么别的安置流民的法子。”张有德用两边的袖子抹了一把脸上的汗边说着,边继续麻力地施粥掰红薯,指挥伙计继续熬粥。
伯生听了有些失望,顿时沉了声。这灾情绝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眼看这大批饥民都走到京城城下了为何还没有应对的办法呢?
张有德见他如此,忙递上一个烤红薯宽慰道。
“公子焦急也难免,我看您年少有为但终究是第一次见到这番光景吧。在下年轻时候住在秦川乡下也是闹了旱灾逃荒的。那一路在鬼门关里走了一遭,糊里糊涂地捡回一条贱命。又活第二回时,却突然什么事都看得明白了。”伯生默默接过番薯,并没有接话。
他看着这位处事不惊的大汉也仅能想象一下他的经历,若说能明白他所说的话,那确实是不行的。
京城百姓锦衣玉食,过得悠闲自在,而城外灾民几乎到了易子而食的田地,然而即便如此皇上还在筹备着砸钱无算的“大团练”活动。
这反差、这光景就生生映在伯生眼前。
前者的繁华令他无法想象,犹如坠入幻境。后者的凄凉也让人动容无言。
顺天人和逃荒的流民仿佛是两个世界的人,谁又能想象其实他们如今只隔了不到一百里路。
对于顺天的百姓来说,各地涌来的流民也许只不过是一些数字。
京城有几十万大军守护,他们不会看到这些人,也受不到什么大的影响。
没人会为他们摇旗呐喊。
对于皇帝、对于士大夫、对于富商巨贾来说他们连利用的价值都没有。
也许即便对于很多好的文官来说为这些人花钱,还不如给边疆的将士发粮饷来得有价值。也许一些人的想法就是让像伯生这样的人,拿起刀杀得越多越好。
“就是因为年轻的时候,饿饭饿得太厉害。咱啊也就爱和粮食打交道,遇到少爷之前咱就是通州一个小饭馆的老板,不知怎么少爷就找上咱了。
少爷给咱请了先生,教咱识了字又叫咱跟着远近闻名的账房学算数。年把时间之后我才明白,少爷看中的是咱这年轻时候被缺吃少穿逼出来的精打细算的本事。”张有德双手一刻也没停地分粥,掰红薯也不怕烫。
丝毫没有注意到伯生内心的这些细腻变化,而是继续自顾自地说着。
伯生立在一旁听着,手上并没有向别人一样赶忙剥开手上的番薯补充身体所需的糖分,而是心事沉重地默默攒着。
“德叔,这三千两白银换得粮食。够你们在城外施粥几日?”伯生问道。
“按现在最多七日。”张有德回。
“那七日之后呢?”伯生又问。
张有德语塞,他动作停下来扭头望着伯生有些尴尬的呵呵一笑然后叹了口气说。
“每个人自有天命。”说罢张有德继续分粥。
徐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