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200章 张睿53(第3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在得出结果的一刹那,藩王高举双手,他兴奋得不能自己,以为天才的自己找到了,前无古人的救灾方案。

他冲出书房的时候天蒙蒙亮,公鸡刚要打鸣却被这个哈哈大笑,发疯似的藩王吓得憋了回去。他抱着自己睡得迷糊的王妃反复说着:

‘我算出来了,我算出来了夫人!这些地我可以买!每年我收四成的税,给佃农留六成,即便十年来一次灾年,颗粒无收也还是赚的。咱们十年就能赚回买地的钱。往后就都是利润,都是利润啦!’

藩王自鸣得意,他真的以为自己是怀才不遇的经商鬼才。信心满满地开始了自己的买地大计。果然周边县乡看见告示,前来卖地的人络绎不绝。

这更加增强了藩王对自己的自信心。

他不知道的是,算数他虽然确实对了,事情也是这么个事情。

但他之所以能耍成这自以为是的小聪明,还是因为明朝的藩王是不用上税的。

他的地,不给国家缴税。那自然在雇佣佃农的时候利润空间更大些,让渡的利益就比别的扒皮老爷更多,显得比较人道。当然,百姓给他打工也多了一层保险也是事实。大家算是各取所需了。

他的封地长年受黄河泛滥,和少雨、虫灾等的灾祸。因此响应他张良计的农民,就更加多了。

十年间,藩王土地上的佃农从三千户,一翻再翻了十倍,到了三万户。他王府周围的规模,几乎都要成为一个大型的城镇了。

规模大是通常好事,但不一定都是好事。比如土地多了,就要提防各地的流匪盗贼。藩王原本只有卫队一千多人,而且大部分要满足王府的安保,哪能巡视这么大的规模的人口和土地啊。于是他先上书朝廷启奏皇上,恳请允许他多招募一卫的士兵。

第一次皇帝准了,第二次皇帝又准了。

可第三次,皇帝对他的折子留中不发。

他以为是自己没有说明白,又写了一篇详细介绍自己政策的奏折。

自己干的可是利国利民的大好事啊,这几年在他治下,百姓安居乐业。封地境内的几个县人丁兴旺。人人都对王府的作为交口称赞。全都是托皇帝的鸿福,望圣上开恩,再准他招募一卫的士兵。

他的努力终于招致了一顿劈头盖脸的责骂。

当他打开皇帝洋洋洒洒的一篇,不带脏字却及其令他羞耻的折子之后,他才知道由于他这么干,官府收不上来税,连年赤字。富了他的口袋却没了治河的钱,只有年年向朝廷伸手。

而且这根本就不是什么他以为的‘创新’。普天之下的藩王都这么干,只不过他分佃农六成别人只分四五成,所以他‘吸粉’快。但是别人是闷声发大财,朝廷也管不了,只有他,还厚着脸皮上奏表功,甚至还一而再再而三地要求增加护卫。

他的种种行径,让皇帝不禁要去揣测,王爷你到底是想干什么啊?为什么不在封地老老实实的做藩王折腾这些干什么,救灾治理是朝廷的责任,不是你藩王要操心的事情。

皇上问他想干什么,自己没想干什么啊,不就是帮皇上分忧,治理好自己的这一方小天地嘛,藩王看来折子并不明白。于是他拿着折子,去找自己那个聪慧的老婆。

王妃看罢叹了口气,只好支支吾吾地向藩王透露实情。

‘王爷呀,您再继续这么要求增加护卫,皇上是会不安的。’

‘不安?皇兄能有什么不安?’

‘皇上会认为,您这样大肆敛财扩充军队是要造他的反。’

‘造反?呵呵,怎么会?我王爷当得好好的,没事造什么反啊。我又不会治理国家的嘞。’

‘王爷可千万不要不在意这件事情。王爷的性子天知地知你知我知,可是皇上不知道啊。他老人家呆在皇宫里,看您这么折腾能心安吗?您可别忘了,你们那个曾曾曾曾爷爷是怎么上位的啊。’

王妃说道这里,藩王总算是明白了。

他的锐气被一下子挫骨扬灰,一吹便飘散在空中不见了。

他只有告知自己的内臣,自己从今天开始不再购买土地了。

可是四方求他买地收留的百姓,还是络绎不绝。

一天下午,王府的门口跪了两百个乡亲。

蕃爷闻讯,想亲自出门安抚乡亲的情绪,将他们礼送出境。

结果他看着这些乡民的,苦难的样子。情不自禁地拉着一个骨瘦如柴的小女孩的手,同他们一起委屈地抱头痛哭。

从那一天起,藩王每每走在阳光下,都会感觉到一种使命感。他开始认为自己有责任领导无数饥寒交迫的子民,为他们的生存伸张正义,这是他的宿命。

为此他想了很多办法,王爷想着,自己应该总有办法再收这两百号人。比如缩减府内开支,或者调整佃农分成的比例,他还试图将土地分细一点,多让渡一些利益,这样就可以再收一大批人了。

可是收了面前灾民们。

明天又有新的灾民。

后天又有。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