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0章 张睿53(第2页)
那瞬间再次让张睿想起了十二年前的那个夏天,当时朱充熙问他和徐鹏:
人这一辈子,在追求的是什么呢?
然而时过境迁,他们三人早就走在了不同的道路之上。而此时此刻,这位曾经风华正茂的少年,到底会给他什么样的答案呢?
“你听我讲故事吧。”良久,朱充熙如此地开头。
“从前有一个藩王。他出生在封地,成长在封地,结亲在封地,生的孩子也还在封地。总之他的前半生完全就没有离开过封地。
不过没有关系啊,反正这个人也胸无大志。他觉得自己的封地够大了,家产也够多。任他这一辈子如何挥霍,也都是不愁的。
他闲来无事,玩遍了人间能享的所有快乐,他终于开始无聊了,人生第一次开始关注王府的府事。
但是一个藩王能有什么府事呢?平时无非就是王府家长里短,要么就是封地祭祀神明的大节日,需要他出席活动带领百姓进行仪式。这些事情他不感兴趣,能推就推。实在推不了的话就应付应付。
直到有一天,终于让他等来了一个不一样的事情,封地的州官来信了!
藩王赶紧让他的内臣讲给他听。
内臣一看,笑了。
‘王爷也没什么。就是咱们周边的县遭了灾,官府没有钱粮赈灾找您借点。这种事情隔一两年就有。’
‘哦,那咱们平时是怎么处理的?’
‘咱们平时就是照惯例,按官府说的数字再加个一成,然后将钱粮送去。以示王爷的慷慨和体恤百姓。官府完赈灾之后,便回送当地百姓所制的万民伞一幅给王府。’
‘这么容易就借出去了?他们还过吗?’
‘回王爷,那个。。。呵呵。。。没有还过。不过王爷,这也都是个体面的说辞,全天下的官府都知道王爷不会找封地的官府要账的。哈哈,不过对咱们王府来说,那都是九牛一毛不值一提的事情。’
‘那伞呢?本王怎么从来没见着啊?’
‘全部都在柴房旁边的隔间放着呢,都快装不下了。王爷要是有兴趣我叫人拿几面来看看?’
‘哎,算了算了,有就行。那这次咱们如何处理呢?’
‘这次州官们‘借’的金额较往年多了数倍,说是黄河改道,冲了庄家的和好几个村庄。造成了数千灾民,场面凄惨得不行。求王爷发发善心多‘借’一点,王爷您看怎么办。’
‘听起来挺惨的,那就多借一点,照他们的数再加两成吧。’
‘好嘞王爷,臣下这就回信。’
‘等等,本王觉得这封的年年灾,州官年年问本王要钱,并解决不了根本问题啊。你去给州官回信说,本王欲前往乡县体察民情,寻求长治久安之法。’
‘这。。。好的臣下遵命。’
他的妻妾畏他,内臣怕他,州官有求于他。没有人会告诉藩王,这黄河泛滥千百年来多少明君能臣都没能根除,岂能由你这个好吃懒做的藩王一拍大腿就解决?
于是他便自信满满的跟着州官,去到黄河周边的几个县受苦受难了一番。
果然,想长治久安的方法并没有想到半个,回来到是给饿瘦了好几斤。
不过,下乡的过程中,藩王遇见了一个趣事,引起了他的兴趣。
有三五个不怕死的老百姓,竟然在半路上拦了他的车驾,恳求自己买了他们的地。
当时王爷又好气又好笑,说:
‘你们有地,自己不好好种。叫本王买了去干什么?你们拿了卖地的钱花光了之后不就断了来源?这种短视的想法可要不得。’
可没想到灾民自有一套说法,他们说:
‘王爷,咱们的地十年有九年产粮。足够一家之用,但是受灾的那一年我们平头百姓哪里扛得过去啊。运气不好便是家破人亡,看见那邻村的人饿死冻死的样子,想想都后怕。虽然这一次他们的庄稼没有受灾,可是保不齐哪年就走了霉运。所以还望王爷买了他们的地,自己一家人再去王爷的土地上做佃农,就算产粮的年间少收点,灾年王爷也会放粮接济,他们不至于饿死。’
王爷当场眼前一亮就觉得。
唉~这路子挺野的,想不到对平头百姓来说,把地卖给我们王府做佃农感情还是一件好事?
可是他许久没动的脑子,怎么可能马上就把这笔账算明白,只得先让随行的官员把几人的信息记下,容他回去考虑考虑。
回到王府之后,藩王生平第一次对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他叫下人弄来封地每亩地一年的产量,减去平摊到每年发生灾害的损失,再计算分给佃农足够一年使用量所占的比例,最终得出自己回本的时间和往后的盈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