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9章 伯生③(第2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如今,照马县百姓均已内迁安置完毕,受命三人已经完成任务,因三人均因保护百姓与蒙古人作战而死。

属下依明律,继任父亲伯柒捕快之职,衙役刘山茶去世时未成家、衙役钱三留有遗孀秦氏和三岁孩子钱风。

属下代此三人向大同府复命!”

说完,伯生拿起一张陈旧的公文,双手呈起。衙役接过这张饱经岁月的泛黄的公文,送到通判手里,通判小心翼翼的展开黄纸,看到有照马县的红印,他向胡知府微微点头。

“念。”胡知府道。

通判一字一句念道:“山西大同府照马县令王柏川留任令:遵钦命,大同府內迁照马县百姓事宜,今诸吏事繁,恐乱。酌内迁事杂,为护关外秩序,特命照马县吏捕快伯柒、衙役刘山茶、衙役钱三,留任至內迁完成,待事毕,自回大同府复命。尔等谨记保关外百姓周全,不得有误。抄送至照马县衙捕快伯柒,衙役刘山茶,衙役钱三。正德五年腊月初八。”

谁也无法想象,这短短几十个字的背后,究竟是怎样一段可歌可泣的故事。

通判朗读时全场鸦雀无声,在场的每一个人,包括同知、通判、文书、堂下旁听的众人,和两边持棍的衙役,似乎都屏住了呼吸,倾听这一纸七年前的文书。

当年的施令人和受命人都不会料到,这个任务,是如此艰巨。

这三个小吏,为了维护那一纸的承诺,均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而跪在地上的这位子承父职的好孩子,继续接过了那一纸的承诺,以命相博历经千辛万苦,加之上天的护佑,七年后终于完成了父辈们当年的使命。

这两代人不畏艰险,忠诚守望的执着,怎不叫人辛酸、动容。

“此三人亡故于何时?衙役刘山茶,可有其他家人?”胡知府开口问。

“回知府,家父伯柒亡故于正德十一年二月初七,刘山茶亡故于正德八年七月六日,钱三亡故于正德十年十月十二日,刘山茶还有一个妹妹嫁去朔州了。”伯生答到。

“同知速速对照户籍,文书算欠银。”胡知府命到。同知、文书得命后马上翻册起算。

大家没等很久,文书先开口道。

“回禀知府大人,欠发伯柒、伯生、刘山茶、钱三四人的俸禄,从正德五年十二月起算至亡故时。按大同府衙役最高俸额算,欠发伯柒白银六十五两整、欠发伯生十九两五分、刘山茶三十两四分、钱三五十两七分。”他刚说完,同知接着说。

“回禀知府大人,刘山茶确有一胞妹刘山芳,嫁于朔州城商户周北。”

“速补四人欠俸,亡故三人每人加发抚恤金三十两。”

“得令!”

除了刘山茶之外,其它人的俸禄当场兑现了。

伯生接过属于自己的小盒,他的双手颤抖不已。这不是钱多少的问题,而是这种来自大明政府官方对他和他父亲的身份认同,是少年内心深处最大的渴望。

他做梦也没有想到,这一天竟然真的来到了。这一刻,他终于相信了父亲的话,大明没有抛弃他们。

李氏施礼谢过知府后,接过伯柒的俸盒,一时间情绪难以自控,激动得掩面流泪。钱三的夫人秦氏也哭倒在地,三岁的钱风已经很懂事,拿着小手帕帮她擦拭眼泪。

“秦氏,待孩子大一些。就送到府内私塾公读,他长大了,想参加科举考试也可,想接父职在大同府做衙役也可。”胡知府说。

“谢知府大人施恩。”秦氏流着泪再拜,小钱风有模有样的学着母亲一同跪拜。

胡知府对着孩子微微一笑,随后看向伯生说道。

“伯生,你已经替三人完成复命。你子承父业忠君报国,朝廷定会另有赏赐。现在你有什么心愿也可说来本官听听。”

“回知府大人,伯生已经完成父亲遗愿。想向您辞去捕快一职,在关内安家求学。”伯生说。

“小吏有高志,甚好。汝父在天之灵定甚慰之,准请。”知府微笑着点点头。

“再谢知府大人。”伯生再叩首。

他脱下父亲的衙役服,恭恭敬敬的叠好,将父亲的铭牌放在最上面,并高高捧起。衙役上前接过了这份沉甸甸的忠义。

衙门内外无不为之动容流泪,大家纷纷鼓起掌来。其中一人忽然发声:

“此父子二人乃忠孝之士,当千古流传,好啊!”人群闻言无不同感,一时之间掌声叫喊声渐起,满堂喝彩,久久不歇。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