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421章 刻舟求剑是不行的(第2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就在这时,终端突然弹出一条匿名消息:

>【用户ID:Echo-7】

>若寻旧迹,不妨查“冬眠协议”第十三条。

>提示码:T-T-D-L-2049

林晓瞳孔一缩。T-T-D-L??正是“坦坦荡荡”的拼音首字母缩写。而2049,则是李慕白发表第一篇关于“苦痛之力”论文的年份。

他立刻将信息转给洪娟。她盯着屏幕良久,忽然起身翻找旧书架,在一本破旧的《元初物理年报合订本》夹层中抽出一张泛黄的磁卡。

“这是……”林晓接过一看,背面写着一行小字:“第七实验场?应急密钥副本”。

“当年我去图书馆查阅早期文献时顺手复制的。”洪娟苦笑,“那时候我还以为只是做个背景调研,没想到真能派上用场。”

两人相视一笑,疲惫尽消。

翌日清晨,阳光穿透云层,洒在院子里晾晒的纸页上。那些曾被撕碎又被拼接的文稿残片,如今被压平后贴在玻璃板下,像一幅奇特的艺术品。风铃轻响,光影斑驳,仿佛昨夜的一切并非梦境。

上午九点,章斌志再次现身,这次是实体到场。他带来一台密封箱体,打开后露出一块黑色立方体装置,表面刻有复杂的符文纹路。

“这是‘记忆棱镜’,”他说,“一种古老的数据存储器,只能通过特定情绪波动激活。据说是当年第七实验场的核心备份设备之一,一直藏在地下档案馆的盲区。”

林晓伸手触碰,指尖刚接触表面,竟感到一阵轻微震颤,仿佛里面有生命在呼吸。

“怎么启动?”洪娟问。

“需要两个人同时输入情感共鸣频率。”章斌志解释,“简单来说,你们得回忆一段共同经历过的强烈情绪时刻??最好是痛苦与希望交织的那种。”

林晓和洪娟对视一眼,几乎同时想到了那个夜晚:菜市场中纸屑纷飞,尊严被践踏却又倔强升起的瞬间。

他们握住彼此的手,闭上眼。

刹那间,黑立方发出幽蓝光芒,一道全息影像缓缓浮现:

画面中是一座半埋于雪地的圆形建筑,四周环绕着断裂的能量导管。中央高塔顶端悬浮着一颗暗红色晶体,正规律脉动。旁白响起,竟是李慕白年轻时的声音:

>“第七号实验场,建立于2048年冬。目标:验证个体苦难能否转化为可持续的集体能量源。初期实验对象共十二人,均为自愿参与者,来自战争难民、重病患者及社会边缘群体……”

影像继续播放,展示一次次实验过程。有人痛哭流涕,有人咬牙坚持,有人最终微笑释怀。数据显示,当参与者意识到自己的痛苦“有意义”时,体内释放的能量不仅稳定提升,且呈现出明显的共振趋势。

直到某一幕出现:一名女子跪倒在地,泪流满面地嘶喊:“你们说我是在奉献,可谁来救我的孩子?!”紧接着,画面中断,警报声大作。

“这就是泄露事件的开端。”章斌志低声说,“那段视频被截取传播,标题改为《科学家用穷人炼能量》,引发大规模抗议。李慕白被迫关闭实验场,从此隐退。”

洪娟眼眶微红:“原来……他们也曾真正被尊重过。”

“问题不在实验本身,而在解释权。”林晓沉声道,“当真相被简化成一句煽动性口号,再多的努力都会沦为牺牲品。”

此时,记忆棱镜忽然闪烁红光,自动关闭。似乎它的使命已完成。

当天下午,三人齐聚李慕白居所。他听完汇报,久久未语,最后只说了一句:“你们现在看到的,只是冰山一角。真正的难题,是如何让世界相信??理解痛苦,不等于消费痛苦。”

接下来的一个月,筹备工作全面展开。

洪娟牵头组建学术委员会,成功说服三位德高望重的老教授加入,其中包括一位曾公开批评李慕白“危险倾向”的伦理学家。经过三轮闭门辩论,对方最终表态:“若一切流程公开可溯,我愿为其背书。”

林晓则带领技术小组,利用废弃卫星残骸和边境村民捐赠的老式传感模块,搭建出一套低成本遥感监控系统。他在代码底层嵌入区块链验证机制,确保每一帧数据都无法篡改。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