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9章 天子你不要脸你给刘备开绿灯(第4页)
“关东人说你们关西人狼子野心,反覆难养,朕认为说得有道理。”
“只要有战爭,朝廷就得年年向凉州输送钱货,如此,在西凉立下战功的西凉武人就能像张奐、皇甫规、段潁一样进入朝廷。”
“只要进入了朝廷,他们就能远离关西,从事经学,把自家从受人轻视的边塞武人身份,转变成中原的经学世家。”
“百年来,朝廷依赖关西武人治理关西,每每羌乱稍稍平息,没多久又度捲土重来。”
“等到张奐、皇甫规之徒走马上任,略微杀伤那么几百个羌兵,十几万羌人立刻卸甲归乡。”
“等到没仗打了,安歇日久,很快凉州羌人就在汉人大姓带头之下又起兵作乱了,这是怎么回事呢?义真。”
皇甫嵩不敢回答,头上的汗水越来越多,滴滴答答的落在地砖上。
“先帝和朕都认为,你叔父皇甫规勾结羌人,养寇自重,甚至到了本朝,他想巴结党人还巴结不上,如此种种不由得令人发笑。”
“段潁比他和张奐聪明多了,直接去巴结宦官王甫,虽然也没什么好结局就是了。”
灵帝重新坐下,此时皇甫嵩已经被调教的像只温顺的猫儿,不敢多余发声。
东汉士大夫歧视边塞武人,也有一部分原因就在於,边塞武人是真的勾结边患养寇自重。
汉帝国的官场是非常残酷的。
边郡武人的晋升途径就得靠打仗,无仗可打,也就宣告仕途走向终结。
唯一的解决措施就是像皇甫规和张奐一样研究经学,希冀於加入清流党人行列,前辈靠流血为子孙当大官谋个前程。
只要从武人身份洗白成经学家,那么后代人靠著经学吃饭就不用玩命了。
或者说,像段题一样给宦官当打手也行,只是名声不好听。
功名赫赫的凉州三明在大汉官场各展神通,用尽手段,可最终都没换个好前程。
灵帝是在提醒皇甫嵩,如果他继续走皇甫规养寇自重的老路子,他的结局也不会比皇甫规好多少。
实际上,歷史线的皇甫嵩仍然是走的叔父皇甫规的老路,尤其是在黄幣之乱后又被汉灵帝狠狠制裁,他再面对凉州新一轮的羌乱,就学著叔父的老路子,长期趴在三辅摆烂。
只要羌人不打到三辅去把西汉皇陵糟蹋一顿,他就窝著不出兵。
董卓比他还横,就是韩遂包围三辅重镇陈仓城了,眼看著马上就要杀过来了,董卓也坚决不愿出战。
一辈子巴结党人的皇甫嵩自然也没落得好结局,即便后来他灭了董卓全族,充当了王允的黑手套。
可最终还是被王允排挤在外,直到死也没被党人正眼瞧过。
凉州乱就乱,越是大乱,这些武人的地位才越稳固。
如果朝廷没有用武人的需求,那就强行製造需求,这就是汉末的养寇自重,以及羌乱上百年无法平定的第二层原因。
汉家官吏欺压羌人酿成羌人起义,只是原因之一,其背后隱藏著的是深深的利益链条。
汉桓帝和汉灵帝心里跟明镜一样。
靠著发国难財形成的利益团体,已经长成了庞然大物。
就跟太平洋对岸的军工复合体一样。
不把东汉王朝吸乾,关西的战爭就永远不会休止。
当然,这么说不代表段潁就比皇甫规和张奐更清白,他同样也养寇自重再过几年,段题的旧部直接就会不装了,他魔下平羌乱时期的中层军官,几乎都成为了羌乱中的核心成员。
直到把凉州彻底闹得脱离东汉政权掌控,断了財路,这些人才不折腾了那么局势如此,摆在灵帝面前的只有两条路了。
要么,断臂求生,直接不要凉州了,天子守国门!
军功集团没地方吸血了,那么关西的羌乱自然就结束了—
或者,再出现一个能力远远超越段潁的边塞武人,不仅得在內忧外患之中干翻来自己方的叛军,还得把凉州整个清理一遍,更得安抚好被贪官污吏霍霍的羌人和汉民。
然而这两条终究都不现实。
最终桓帝和灵帝都选择了妥协,“义真,知道为什么先帝和朕明知此事,却都不动手吗?”
“因为,武人需要朝廷,朝廷也需要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