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譁变(第2页)
这本是赶赴边塞,加强边防的最好时机。
怎奈州里的官吏们根本没摸清鲜卑人的主攻方向,除了开会还是开会。
这一晃两天就过去了。
蓟县距离居庸关足有两百汉里,就算现在启程也得七天才能抵达。
鲜卑人还会等七天吗?
刘备在官署里待得时间长了,便上书州里陈明利害,言说胡人疑似声东击西,主力正向幽州集结,却反跟公孙瓚一样吃个闭门羹。
这年头啊,出身不够,连州府大门都进不去。
汉家虽然是个武德充沛的王朝,但到了中期开始,已经有武官政治向文官政治转型的趋势。
用公孙瓚的话来说就是,读经书的世家公子们当了太守,自然就瞧不起那些只能在边郡打仗的武夫了。
越往后,这种文化歧视越严重,但凡大家子弟能读书入仕的,就绝对不愿意入伍。
到了西晋,甚至就连有过当將军的履歷,也会被士族高门讥讽为『將种咯……
士族官僚们相信圣贤书里的仁德故事能感化蛮夷,把精力都放在让政绩如何变得好看上。
一遇到大事儿,只会之乎者也,圣人云如何如何,这类无用读书人在东汉末年的舞台上简直数之不尽……
直到第三日,州里还是没能决定在何处布防。
广阳太守刘卫甚至认为鲜卑主力远在并州,幽州安然无虞,不需大惊小怪便高枕无忧起来,甚至私自调发奔命兵给他修官署。
如此种种,严重激化了基层军官和汉军高层之间的矛盾。
有洞察力的武夫身份低微上不去,能决定幽州命运的高层却没作战经验。
底层的军官们不禁发出质问,“朝廷什么时候才能让这些书生离开幽州?”
到了第四日,各县奔命兵屯將陆续向蓟县高层上联名书,要求出兵守塞,掩护上谷、代郡难民南归,此事引发了六个县的军官响应。
“我等来此本是为了捐躯赴国难。不是听诸公使唤的。”
“诸公將我等呼之则来,挥之则去也便罢了,可大军终日巡俊不前!莫不是畏了鲜卑呼?”
“两郡灾民苦不堪言,边关將士生死未卜。蓟县城內却夜夜笙簫!还望州君给个说法。”
“如是诸將怯战,且放我等北上守边。”
刘备闷声如雷,身后亦有壮士回应。
“对,放我等北上守边。”
“玄德兄,说得好啊。”
“熹平六年的那场大败,看来把汉家诸將的骨气都打没了。”
“一遇鲜卑兵就变成了缩头乌龟!我等纵然身死膏野亦不能坐以待毙。”
刘备定睛看向得身后青年,乌黑的髮髻紧束於头,两道浓眉如利剑高挑,下面嵌著一双深邃的眼睛。
身穿的褐色袍服虽略显陈旧,但剪裁合体,刘备只看了一眼便觉此人非同寻常。
“阁下是?”
那少年拱手道:“雍奴县奔命兵屯长田楷,见过玄德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