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章 婶婶何故前倨后恭(第2页)
此时的蔡邕仍是待罪之身,不仅身形清瘦,眉宇间也带著几分顛沛流离留下的沧桑与忧色,但刘家人丝毫未敢怠慢,敬以上宾之礼。
刘元起、刘子敬两位族叔皆陪坐於侧,亲自为其勘酒布菜,態度谦恭而真诚。
这些歷经世事的族人,如今早已將时势看得通透无比。
他们心中雪亮,眼前这个年仅十九、却已创下赫赫声名的侄儿刘备,便是整个楼桑刘氏一族中兴的最大希望!
想要刘备今后在盘根错节、极重师承门第的士林中真正站稳脚跟,眼前这位暂时落魄、却仍是天下文宗的蔡伯嘴,便是至关重要的倚仗。
若蔡邕能倾囊相授,將其真才实学传授给刘备,那么此次入京对策,无疑將增添更多的胜算。
刘元起举起酒杯,语气恳切地对蔡邕道:
“蔡师海涵,楼桑村野之地,屋舍简陋,饮食粗,这半年来,实在是委屈了。”
蔡邕连忙放下手中的羽,连声道:
“刘公言重了,言重了!蔡邕乃一介亡命之人,惶惶如丧家之犬,能得刘氏一族庇护,免於顛沛之苦,已是天大的恩情。此番厚待,邕铭感五內,不知何以为报。”
此时,坐在一旁的刘子敬开口了。
他是刘备的亲叔叔,血缘比刘元起更近一层,是个本分的庄稼人,没有刘元起经营家业的精明,但性格更为质朴耿直。
他话语不多,此刻却说得格外郑重:
“蔡师,恩情之言,我等不敢当。只是我这侄儿玄德。”
他看向刘备,眼中有关爱,更有期望:“他自小性子执,脾气刚烈,虽肯用功,奈何家道中落,未能得遇名师细细点拨。今后若能有幸步入士林,还万望蔡师看在这段缘分上,多多看顾、提点於他。”
他话说得直白,却满是真诚,蔡邕並无芥蒂。
“明人面前不说暗话,蔡师也清楚,我楼桑刘氏早已家道中落,全仗玄德这孩子,在边塞凭一腔孤勇、几番出生入死,才搏出这微末功名,挣得一个重返官场的机会。”
“否则,似我等这般,怕是连斗食小吏之位都难以企及啊。”
蔡邕安静地听完,目光扫过刘氏族人殷切的脸庞,最终落在刘备身上。他看向刘备的眼神中流露出毫不掩饰的讚赏:
“诸位这番心意,邕完全明了。放心,即便拋开诸位对邕的庇护之恩不言,单单是玄德本人”
“邕亦是真心器重此子。他为人篤实,做事沉稳,身处逆境却不坠青云之志。这般实心用事、锐意进取的年轻人,在当今之世,已是不多见了。”
在座眾人闻听蔡邕如此高的评价,无不面露欣慰之色,纷纷点头称是。
蔡邕稍作停顿,话锋一转,目光变得更为专注,他直接望向刘备,切入正题:
“玄德此次应召入京之事,老夫已有耳闻。听闻考核需通晓数经,不知你此番主攻的是哪一经?”
刘备坐直身体,恭敬回道:
“回蔡师,备所选的是《古文尚书》。”
“《古文尚书》?”
蔡邕微微頜首,授了授頜下清须:“此正是卢子干最为精擅之学啊。你曾在他门下求学,可谓先得一机。”
刘备脸上掠过一丝不易察觉的遗憾,坦诚道“蔡师明鑑。备虽曾有幸在卢公门下求学,然则卢公彼时身负朝廷重职,日理万机,少有閒暇亲自授课。经义文章,多是由门下师兄代为传授。”
“加之不久后卢公便奉旨南下九江平乱,备资质愚钝,未能长期受教,於《古文尚书》一道,实在未能深得卢公真传精髓,只得皮毛而已。”
他的语气平静,却带著一丝淡淡的惋惜。
遥想十五岁那场游学,更多是获得了“卢门弟子”这块敲门砖,却未能真正系统地接受这位大儒的亲自教导。
当时同门中聪慧如公孙瓚者,见势不妙,早已改换门庭,另寻靠山,与卢植一系划清了界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