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56章(第1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胜宽倒是不意外林凤至能解决,只是好奇她为何对水转大纺车如此坚持。

林凤至解释道:“若是水转纺车可行,也许产出的麻纱可抵十名女工。”

胜宽似有所悟,林凤至总是很偏爱那些能够改善生活的技术、器械。她提出的很多东西都是期冀能用自然之力替代人力。譬如豆腐、水力磨盘和现今的水转纺车。

某个墨家弟子积极好问:“什么方法?”

这人便是方才说生铁熟铁头头是道的墨家弟子。

林凤至听到胜宽叫他赤粟。

林凤至笑了一下:“得等县令答应的铁矿到位了才知道。”

自从接过县令投来的橄榄枝后,县令跟打了鸡血一样,出钱出人出资源。不说目前本就火热的织布,之前林凤至还担忧过丝麻储存量不足,隔天县令就从隔壁县城拉来了几十车的丝麻,也不知和隔壁县令达成了什么交易。

林凤至心心念念的铁矿,只是稍稍在县令面前提了一嘴,他当下就答应凑备好了送几车过来给她,连要做什么都没问。

后来林凤至才知道,千灵县内没有铁矿。这可能也是千灵县内铁制农具没有大面积推广的原因。

也不知县令又从哪里给她弄来的铁。

赤粟提及的生铁极脆易折,林凤至当然知道。秦代是古代铁器发展史上的关键转型期。这个时期,铁制品已经广泛应用于军事和农业领域,但兵器仍旧以青铜为主。

原因也很简单,秦代采用竖炉冶铁,炉温也不高,加上尚未掌握炒钢、灌钢等高效脱碳工艺。铁的含碳量高,就导致产出的铁硬度高但是极脆。

林凤至环视四周,看见一双双渴求知识的眼睛。

她心下失笑,还是解释一二:“以生铁为原料,加热至半熔融状态,而后持续搅拌,最后得到的铁韧性高于现今制法制成的铁。当然,这需要另外做高炉和鼓风的设备,非一日之功。”

现今冶炼钢铁的技术无法解决硬度与韧性之间的矛盾,生铁硬而脆,熟铁韧而软,优质钢铁产量极低。

林凤至说的,是西汉时期的炒钢法。炒钢法是在地面上挖出缶状炉缸,内层涂以耐火泥,上置顶盖,做成炒钢炉。冶炼时,将生铁料烧成熔融或半熔融状态,鼓风吹炼并加搅拌,使成为熟铁,或在有控制地脱碳的条件下成为低中碳钢以至高碳钢。流传至今的传统炼钢工艺仍沿用了这种方法。因为它以生铁为原料,价廉易得,生产率高,有极大的优越性。

在炒钢法的基础之上,又催生了更加先进的复合工艺——百炼钢和灌钢法,进一步地提高了钢材的质量。

只是,单单做高炉需要考虑的东西就很多,炉高、炉腹直径、炉身倾斜角度等等都需要测算。

“我曾做过高炉,也曾冶炼过铁器。钜子说,那水力磨盘是你做出来的。”赤粟再度开口,他的脸上充满了怀疑:“生铁、熟铁都做过,你说的方法我也尝试过,冶炼出来的铁反而更脆了。”

林凤至为之侧目,没有因为对方的质疑而生气,新的技术走到台前有质疑声是很正常的。她只是心平气和地说道:“成与不成,日后自有分晓。既然你有相关的经验,前期高炉的准备、炼制就由你来负责。可好?只是,你必须按照我给你的图样去做。”

林凤至觉得赤粟肯定是用类似炒钢法的方式做过钢铁,可能因为炉温、耐火材料、送风系统无法突破才导致的失败。

赤粟不再说话,专心地看着林凤至提笔在绢帛上画出的高炉形状,并默默在心中对比。

高炉的长、宽、高比他使用过的都更大些,原本直筒形状的炉身被她改成微微倾斜的锥形。

她还将每个部分烧制要点写在一旁。

防潮层铺设石灰与黏土,炉基分层夯筑,顶部嵌入石板抗高温至于炉体的砌筑,林凤至很用力地画了一个表示重点的五角星。

加入研磨的陶片粉。

赤粟心中疑惑,见林凤至没有因为他的质疑生气,大着胆子问道:“为什么要掺入陶粉呢?”

“提高耐火度。”

除此之外,林凤至预留了四个陶风嘴,预备着水排做出来了就放到这儿送风。

林凤至偶然抬眼一看,围坐在书案前的墨家弟子无不透着对科学知识的渴求。

她索性一边给众人讲解每一个部分设计的用意,一边在绢帛上将图样完善。

“交给你了。这件事不容易,我另外派几个人给你差遣,中途有任何问题都可以问我。”林凤至将绢帛交到赤粟手中,转头吩咐一旁的勇去叫县令留在柯络人族地的心腹跟着赤粟一起做高炉。

铁矿、木炭都是被官府管控的。铁器的冶炼当然也要让县令的人掺和进来。这也是让甲方知道她的进度。

赤粟兴奋不已,仿佛已经看见了一座高炉冉冉在河滩边上升起,吐露出源源不断地钢材。

太阳渐渐西斜,小楼中的众人听见了有人大声喊道:“吃饭了——吃饭了——”

林凤至一摸肚子,这才发现自己饿得前胸贴后背了。她顿时吆喝诸位墨家弟子,一起去柯络人开设的食堂吃饭。

“你们也算是有福了,此地的饭食不仅美味,还有肉。”胜宽对不以为然的墨家弟子说道:“方才的水力磨盘做出的豆腐、米粉、面条”

胜宽的目光从赫然变得期待的墨家弟子脸上悠悠掠过,慢吞吞道:“你们不想试试?”

有人上前推着胜宽的肩膀,嘿嘿笑道:“钜子,同去同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