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第2页)
背阴的山头后,是患了血吸虫病的人,他们被解除了禁忌,仍旧按照林凤至的叮嘱时刻注意自己的衣食住行、甚至是排泄物的处理。
看不到的淘金河掩映在层层叠叠的绿色当中,林凤至知道,那里勤劳的柯络人必定在河流中淘着金子。
林凤至吹落手中的树叶,伸了个懒腰,回到屋内,开始弄粗盐的提纯,加入勤劳的柯络人行列。
不得不说,她忍带着苦味的盐很久了。
也得亏现在有钱有关系了,粗盐用来提纯了才能不心疼。
秦朝虽然不像汉武帝时实行“盐铁官营”,但通过高额的盐税和资源垄断间接控制盐的流通。秦朝允许民间制私盐,但盐商需要缴纳的盐税一般是成本的二十倍。
到普通百姓手中的盐,价格就更贵了。
所以,秦朝普通百姓日均食盐量甚至不足10克,并且他们购买的盐中还含有一定的杂质,远低于唐朝的45克。
很多贫困的黔首甚至买不起粗盐,只能买盐布。而所谓盐布,顾名思义,就是将粗布浸泡或煮于盐水当中,制成含盐的布料,晾干后形成固态盐载体。需要用的时候剪下一小块布放入食物中调味即可。
因为便携的优点,连古代军队也时常使用盐布。
听起来似乎十分便捷,但盐布释放盐分的效率较低,且无法精准控制咸度,口感较之粗盐也更差。反复使用的盐布也可能因为储存条件不佳而滋生细菌。
尽管盐布有着诸多缺点,在偏远地区和盐资源稀缺的地方,依旧是黔首的首选。
因为云梦泽东部有盐矿,在战国时就已经通过煮卤未盐供应楚地。所以柯络人倒是不怎么用盐布,他们用的是比粗盐更差一等、掺杂着许多杂质的盐。
林凤至瞟一眼陶罐中泛黄灰白的盐,心道今天就让它改头换面!
她又数了数台面上的零碎。
粗盐、水、粗麻布、草木灰、陶罐、木炭……
准备就绪。
她将水倒入陶罐之中,水溶解了盐,也将盐中包含的杂质溶在水中。林凤至拿着一根木棍搅拌,直到泥沙等不溶于水的杂质沉底。
随后,她又用细麻布进一步过滤,去除较大的颗粒杂质。
过滤后的盐水中加入草木灰,草木灰与盐水中的钙镁离子反应,生成了碳酸钙、碳酸镁等沉淀物。
到这一步,盐中所含的苦味已经减少了许多。如若要追求更极致的口感,可以用木炭和砂石进行吸附过滤,或者反复、多次进行以上步骤。
这样做出的盐,虽然依旧无法与现代工艺下的雪白食盐相比,却也足够纯净了。
做到一半,林凤至就隐隐后悔没找人来帮忙。她一个人一边过滤熬煮一边看火候,实在是有些手忙脚乱。
等一切大功告成后,林凤至摸着下巴看着陶碗里的雪花般纯净绵密的食盐,擦了擦汗。真是不枉费她一番辛苦付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