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8章(第2页)
桥上一位老者故意将鞋扔到桥下,傲慢地对他说:“孺子,下去取鞋!”
若是从前的张良,必定拂袖而去。但此刻的他,只是微微一笑,恭敬地下桥拾鞋,并跪着为老人穿上。
如此反复三次,老人满意地大笑:“孺子可教矣!五日后平明,与我会此。”
张良虽不解,仍恭敬应允。五日后天刚亮,他赶到桥上,却发现老人早已等候。
“与长者约,为何迟来?”老人怒道,“再过五日,早来!”
这次,张良半夜就在桥上等候。老人满意地取出一编书:“读此则为王者师矣。后十年兴,十三年孺子见我济北,谷城山下黄石即我矣。”
说罢飘然而去,再不复见。张良翻开书简,正是《太公兵法》。
这一夜,张良在油灯下展开那卷偶然得来的《太公兵法》。竹简上的字迹在灯光下忽明忽暗,仿佛在与他对话。
“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读到这句时,他的手微微一顿。
博浪沙的刺杀,不正是“其下攻城”之策吗?即便成功,又能改变什么?换一个暴君?还是让天下重陷战火?
得到兵法的张良,开始了全新的修行。他不再将自己困在复仇的执念中,而是以更广阔的视野观察这个时代。
他注意到,尽管秦朝有许多善政,但严刑峻法仍让百姓苦不堪言。即便如今隐隐有改变的迹象,可沉疴依旧存在,他只需要等待。
“秦取天下多暴,然世异变,成功大。”他在竹简上写下这句话,随即又补充道,“然守天下不可以暴。”
他开始系统地研究秦朝制度的得失,分析各地的民情。他发现,旧六国贵族中仍有不少人心怀不满,而普通百姓虽然享受统一的便利,却也对繁重徭役怨声载道。
“时机未到。”他对自己说。
他相信自己能等到那一天。
……
车驾行进在通往琅琊的驰……
车驾行进在通往琅琊的驰道上。
嬴政的目光不再像第一次东巡时那般,仅仅扫过象征威仪的旌旗与肃立的甲士,而是真正地、有意识地投向了道路两旁跪伏的黔首。
他看到了与记忆中截然不同的景象。
第一次东巡,他看到的是一张张麻木、恐惧、深藏着恨意的脸,如同秋后被霜打过的野草,死气沉沉。
那时的他并不在意这些人,恨也好、怕也好,他都无所谓。只要不造反就行。
而如今,那些低垂的头颅下,虽仍是破旧的衣衫,但许多人的脸上,竟隐隐有了些血色。
更让他心头微动的是,在一些老者眼中,他捕捉到的不是纯粹的畏惧,而是一种近乎恭敬的顺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