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章(第2页)
她双手拿着竹帘,轻轻竖着插入水中,再水平晃动几下,然后慢慢捞出水面。
竹帘上已经附着了一层薄薄的纸浆,多余的水分顺着帘缝往下滴。
她把竹帘倒扣在晾晒网上,轻轻按压几下,再从竹帘一侧小心揭开,一张湿漉漉的纸就留在了网上。
重复几次后,网上叠起了一摞湿纸。
姜雪又找来干净的纱布盖在上面,再压上一块沉重的青石板,“得把多余的水分挤干,半个时辰后再晒。”
半个时辰后,湿纸已经变得半干,姜雪小心翼翼地把它们一张张揭开,平铺在平整的木板上,还拿小刷子在纸上刷了层薄水,“这样晾干后纸才不会皱。”
等第二天太阳落山,木板上的纸已经完全干透。
夏父伸手摸了摸,纸张带着微微的黄色,质地虽不如宣纸细腻,却也平整紧实。
“咱们真的做出纸了!”夏母又惊又喜,所有人都盯着这些纸,眼里渐渐亮了起来。
这红糖能吃能卖,纸也能用来写字、包装,这不就是商机吗?
当晚,一家人围坐在凉亭里,开始认真盘算:夏父负责计算成本,夏母琢磨着售价,姜雪则提出要优化流程。
“得自己打个石碾子,总借村长家的不方便;”
“还要定制格子状的模具,能提高抄纸效率。”
她还画了张草图,“我想根据杠杆原理,做个脚踩式锤浆机,这样比用手锤省力多了。”
几天后,夏家的制糖和造纸事业就轰轰烈烈地开了头。
夏宴青每天去山上砍甘蔗,再用板车拉回来,夏父负责榨汁,姜雪和夏母在家负责熬糖、抄纸,还兼顾着家务。
夏天则帮忙打下手,有时给鸡、牛铡草,有时帮着晾晒纸张,一家人忙得热火朝天,却也透着股日子越过越有盼头的劲儿。
古代流放14
等第一批红糖块和甘蔗渣纸晾干收妥,姜雪特意挑了些品相最好的。
红糖块选了色泽均匀、块形规整的,纸张则裁剪得整整齐齐,装进竹篮里,又用布巾仔细盖好。
第二天一早,她便和夏宴青背着背篓,往江城城镇赶去,为家里的糖和纸找销路。
夏家人在家中等得有些心焦,直到半下午,才看见二人背着满满一背篓东西回来,脸上都带着掩不住的喜气,脚步都比去时轻快几分。
不用问,定是成了!
果不其然,一进门,夏宴青就笑着嚷嚷:“成了!咱们的糖和纸都找到买家了!”
原来他们先去了镇上的杂货铺,老板见红糖色泽鲜亮、闻着清甜,试吃后更是赞不绝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