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2章 好事(第3页)
春雷隐隐滚过天际,惊醒了蛰伏的虫蚁。大棚内的传感器捕捉到土壤中酶活性显著提升,微生物群落多样性指数回升至近五年最高水平。系统自动标注:春季复苏进程较往年提前4。3天。
与此同时,“泥土图书馆”迎来第十万份样本入库。国家农业基因库为此专门设立“民间守护者荣誉榜”,首位入选者是一位盲人老农赵德顺。他坚持每月由孙女领着走到田头,亲手抓一把土捏碎在掌心,凭触感判断墒情,并口述记录:“今天土松,潮气足,蚯蚓该醒了。”
这段录音被AI转译成文字时,附带一段生物力学分析报告:老人手掌纹路中残留的微生物DNA,与三十年前同一地块样本匹配度高达92。7%。这意味着,某些生命共同体,竟能跨越岁月持续共生。
达瓦扎西看着这份报告,忽然明白了一件事:这场战争的本质,从来不是技术对抗,而是记忆之争。
谁掌握了土地的记忆,谁就掌握了未来的话语权。
于是她做出一个大胆决定:开放“童声数据库”部分非敏感内容,允许公众通过语音检索功能,查找特定年份、地域、作物类型的儿童口述记录。上线第一天,搜索量突破百万。最多被查询的一句话,出自内蒙古一个七岁男孩之口:
“爸爸骂我看护草场是傻事,可我觉得,要是连我们都嫌麻烦,狼和狐狸就真的没家了。”
这句话下,已有两万三千人留言:“你说得对。”
四月中旬,农业农村部召开专题会议,正式将“根系计划”纳入国家数字乡村战略核心工程,并宣布设立“全民生态监督员”制度,凡举报重大污染线索或识破数据造假行为者,给予荣誉称号及实质奖励。
会上,部长特别提到:“过去我们认为,农民只需要种子和雨水。现在我们知道,他们还需要知情权、表达权和监督权。这片土地能不能好起来,不取决于几项高科技,而在于每一个愿意低头看土、抬头说话的人。”
会后,达瓦扎西接到母亲电话。老人在电话里说:“村里人都说你是英雄。我说不是,她是我的女儿,只是没忘了自己从哪儿来。”
她靠着窗框,眼泪无声滑落。
五月的第一个清晨,她站在冯家屯最高的山岗上,看着阳光一寸寸铺满田野。大棚如镜面般反射着金光,观测井旁新栽的小树苗迎风轻摆。手机响起,是周博士。
“最新一轮全国比对完成。三百个抽查节点中,真实数据占比99。4%。剩下的六个问题节点已全部关停整改。另外……”他顿了顿,“我们在沈知远电脑深处挖出一段隐藏代码,解密后是一张地图,标记了全国一百零八个‘认知薄弱区’,标准包括留守儿童比例、教育水平、媒体接触度等。他们的下一步,是要在那里投放经过精心设计的‘环保恐慌’舆论。”
“比如呢?”
“比如说,散布‘中国土壤全面崩溃’的伪科学报告,煽动抢购进口有机食品;或者制造‘某地儿童集体中毒’谣言,摧毁地方农产品品牌。”
“然后呢?等我们自乱阵脚,他们再以救世主姿态推出‘国际认证修复方案’?”
“没错。”
她望着远方升起的炊烟,轻声道:“那就让他们看看,什么叫真正的群众防线。”
当天下午,她发起“泥土回声”行动:邀请全国各地孩子录制一分钟短视频,主题只有一个??“我家的土地有什么特别”。
短短一周,收到投稿十七万条。有陕北孩子敲着腰鼓说:“我家黄土高原能长出小米粥的香味!”有江南少年划着乌篷船介绍:“这条河养活了我们全村六代人,鱼鳞还会闪光。”还有藏族少女在雪山脚下跳舞:“格桑花每年都开,说明土地还在祝福我们。”
这些视频被剪辑成系列纪录片,在央视和网络平台同步播出,取名《大地童年》。播出当晚,相关话题冲上热搜第一。一位网友留言:“原来我们拥有的,从来不是贫瘠,而是被忽略的丰饶。”
夏至那天,达瓦扎西收到一封电子回执:联合国粮农组织正式批准设立“全球儿童生态记忆基金”,以“童声数据库”为蓝本,推动建立跨国界、跨文化的青少年环境记录网络。首批加入的有三十个国家,其中包括曾经质疑中国的某西方大国。
她在回复函中写道:“土地没有国界,正如童年不应有谎言。”
秋天来临时,冯家屯迎来了第一批外国访客??一群德国中学生。他们住在村民家里,跟着孩子一起采样、记录、写日记。临走前,一个金发男孩抱住达瓦扎西哭了出来:“回去以后,我也要让我们学校的花园学会说话。”
她摸着他的头,点头:“去吧,让世界听见更多声音。”
这一年年底,“根系计划”实现全节点国产化替代,所有传感器、传输模块、数据分析平台均采用自主可控技术。而在最新版系统启动时,程序自动加载了一段隐藏彩蛋:当用户首次登录,屏幕上会浮现一行字:
**“本系统由十四亿人的注视共同守护。”**
达瓦扎西站在监测中心门口,又一次看见雪花落下。
但她知道,这个冬天,不会再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