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3 名为荷拉的风暴前夕万字求订阅求月票(第1页)
时间回到几分钟前
从车上下来的全宝蓝踩了踩地上,然后有些疑惑地扭头看向身边那个突然提议来这家餐厅吃饭的李居丽问道,“居丽,你是怎么想到突然跑过来这边吃饭啊?之前都是回宿舍那边。”
被问到的。。。
夜深了,韩城的霓虹灯在雨幕中晕染成一片模糊的光海。雨水顺着玻璃幕墙滑落,像无数未说完的话,在窗上留下蜿蜒的痕迹。城市还在呼吸,只是节奏缓慢,带着疲惫的余韵。
崔秀彬站在公寓阳台上,手中握着一杯温热的茶。这栋楼位于江南区最高处,从这里望出去,整座城市的脉搏都清晰可辨??车流是血液,信号灯是心跳,而那些彻夜亮着的窗口,则是一双双不肯闭上的眼睛。
他已经在这座城市待了整整七天,却没有踏进过一次录音棚,没有接受任何采访,也没有回应经纪公司接连不断的催促电话。他只是每天清晨出门散步,午后翻阅孩子们寄来的信件,晚上则坐在阳台上,听一段又一段来自世界各地的心音记录。
今天下午,他收到了一封特殊的邮件。
发件人署名“Y”,附件是一段音频和一张手绘地图。音频只有三十秒,背景杂音很重,像是在地铁通道里录的。一个少年的声音断断续续地响起:“我……我不知道该说什么。我只是……不想再一个人走路了。”然后是一阵沉默,接着传来轻轻的哼唱??正是那首《小星星变奏曲?摇篮版》的旋律,但调子跑得厉害,仿佛唱歌的人正颤抖着嘴唇。
地图画得很粗糙,标注了一个废弃剧场的位置,在城北的老工业区。邮件正文只有一句话:
>“你说过,只要说‘我在’,就会有人回应。
>我说了。
>你来了吗?”
崔秀彬把这段音频听了七遍。第七遍时,他的手指无意识地敲击栏杆,节奏竟与少年哼唱的节拍完全一致。那一刻他忽然明白??这不是求助,而是一次试探,一次对“共觉”是否真实存在的验证。
他端起茶杯喝了一口,却发现茶早已凉透。
第二天一早,他穿上了素色夹克,背起那个用了十年的帆布包,坐上了开往城北的地铁。车厢空荡,晨光透过车窗洒在对面的广告牌上,上面印着一位当红偶像灿烂的笑容,底下写着:“听见你的梦想,从这一刻开始。”
崔秀彬盯着那张脸看了很久,忽然觉得讽刺。这个城市每天都在制造声音,却越来越少人真正倾听。
他在终点站下车,沿着铁轨步行二十分钟,终于找到了那座被藤蔓吞噬的剧场。门框歪斜,水泥剥落,门口堆满了垃圾袋和锈蚀的自行车。一块木牌斜挂在门楣上,字迹斑驳:“星光剧院?已停业”。
他推开门。
吱呀一声,尘埃如雪般飘落。
内部比想象中完整。舞台还在,幕布半垂,钢琴倒在角落,琴键泛黄。观众席的座椅大多破损,但排列依旧整齐,仿佛等待一场永远不会到来的演出。墙上贴着几十年前的海报残片,依稀能辨认出“儿童音乐剧《星星的孩子》”几个字。
他缓缓走上舞台,脚踩在木地板上的每一步都激起回响。就在他准备打开背包取出录音设备时,身后传来极轻的脚步声。
一个少年从阴影里走出来,约莫十六七岁,穿着洗得发白的校服,手里紧紧攥着一台老旧的随身听。他的左耳戴着耳机,右耳空着,脸上有长期熬夜留下的青黑,眼神却异常明亮。
“你真的来了。”他说,声音很轻,像是怕惊扰什么。
“我说过会来。”崔秀彬转身面对他,“你也说了你在。”
少年低头看了看手中的随身听,按下播放键。熟悉的旋律流淌出来,是他那天上传的那段录音。他跟着哼了几句,依然跑调,但比音频里稳定了许多。
“我叫尹宇镇。”他说,“我妈妈走之前,最后放的就是这首歌。她说,只要听着它,就不是孤单一人。”
崔秀彬静静听着,没有打断。
“她得了渐冻症,三年前去世的。从发病到不能说话,只用了十个月。最后那段日子,她想说什么都说不出来,只能用眼睛看我。我……我一直以为她恨我没能早点发现她的病,恨我没能力救她。”
他的声音开始发抖。
“可就在她走的前一天晚上,她让我打开共觉网络,找到那首童谣。她听完后,用手指在我掌心写了三个字??‘谢谢你’。”
泪水终于落下。
“所以我想试试。如果连她那样的人都能在最后一刻被人听见……那我也应该可以,对吧?哪怕没人认识我,哪怕我说得不好。”
崔秀彬走上前,蹲下身,与他平视。
“你知道为什么林素熙要把第一代共觉机器做成必须手动启动的样子吗?”
尹宇镇摇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