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3章 落荒而逃(第1页)
片刻过后,一曲弹罢,还没等两女从震动沉迷之内醒转,赵倜已然起身道:“曲子已毕,来日方长,在下就此告辞了。”
“啊……”两女一呆,刚刚反应过来,赵倜已经走至了画舫门口。
“赵兄……”杨瑶儿急。。。
春雨绵绵,自汴京上空落了三日不歇。青石板路泛着微光,屋檐滴水成帘,整座皇城笼罩在一片朦胧烟色之中。我立于御花园凉亭之中,手中握着一封刚从大理传来的密信,字迹清秀却力透纸背??是段誉亲笔。
“陛下:梦已断,心始安。刀白凤魂归雪山那夜,我焚尽《六脉神剑谱》,非为弃武,实为破执。今大理境内,百姓不再争‘段氏正统’,孩童诵读《醒梦录》者甚众。更有山民言,某夜见湖面浮出一座金殿,门匾书‘无量玉璧’四字,片刻后沉入水底,再不见踪影。此乃虚妄消散之兆也。吾愿率百官共盟,与大宋缔结‘同德之约’,不分胡汉,共守民心即天命之道。”
我读罢良久未语,只将信纸轻轻置于烛火之上。火焰吞没墨迹的瞬间,一股淡淡的檀香随风飘来,一如那夜慧觉留下的气息。
我知道,这场觉醒,已不止于一国一域。
翌日清晨,我在紫宸殿召集群臣议事。赵佣立于班首,身着新制青袍,袖口绣有莲花纹样,乃是“醒梦讲堂”讲师专属标识。他近来主持编修《新政实录》,日夜操劳,眼窝微陷,但目光如炬。
“陛下,”他启奏道,“各地讲堂报称,已有八万余人完成初阶课程,其中三千七百余人自愿投身巡讲队,赴边陲荒村传道。然亦有阻力:西夏使者昨日递来国书,斥我朝‘蛊惑人心,毁乱纲常’,并召回驻汴使节;辽国萧太后亦遣密使探询太子耶律昭南是否仍受软禁。”
我轻笑一声:“软禁?朕待他如亲子,何来软禁之说。”
包绶上前一步,低声补充:“据代州线报,乔念祖半月前曾独自进入辽境,三日后归来,带回一名契丹老僧。此人双目失明,自称乃当年灵鹫宫旧仆,奉虚竹遗命交付一物??是一枚青铜铃铛,刻有‘九曲回肠,心灯不灭’八字。乔念祖将其供于国子监偏殿,每夜亲自上香。”
我心头一震。
那铃声……莫非便是当年王语嫣跳崖前手持之物?传说她以音律困住慕容复心智,终使其疯癫于坟茔之间。而今铃归故地,岂非象征执念终结?
“传旨下去,”我说,“设‘回灯祭’于清明,邀胡汉学子共聚国子监,鸣铃诵经,祭奠所有被故事吞噬的灵魂。”
圣旨既出,四方响应。不到一月,全国各地纷纷仿效,民间自发设立“断梦坛”,焚烧旧话本、拆毁英雄碑,转而立“凡人志”石碑,记录农夫垦荒、妇人织布、匠人造桥等琐事功德。甚至有江南书生作《反天龙赋》,痛陈:“昔者群雄争霸,皆因一念不甘;今观史册,不过他人笔下悲欢。”
就在此时,北方突传异动。
雁门关守将急报:一支百余人的队伍自极北雪原而来,衣衫褴褛,却步伐整齐。为首者乃一少年,黑发披肩,左臂缠着一条褪色红绸,见关卒便跪地叩首,用汉语道:“我是萧远山之孙,耶律承业。我父死于权争,母自尽殉节。我带残部三十人,越漠南行千里,只为求一句??这世间,还有没有不靠仇恨活下去的活法?”
举朝震惊。
萧远山?那是三十年前挑起宋辽血仇的关键人物!若按《天龙八部》原有剧情,其血脉当延续怨恨,世代为敌。可如今,他的孙子竟主动归降,且说出如此言语……
我当即下令开城迎入,并亲赴城外十里亭接见。
那孩子抬头望我时,眼中毫无惧意,只有疲惫与渴望。我问他:“你如何知道这条路通向汴京?”
他答:“一路听人讲‘醒梦故事’。有人说,有个皇帝不信命,带头改写人生。我就想,若真有这般地方,我一定要走到。”
那一刻,我几乎落泪。
当晚,我召赵佣、包绶及木婉清、钟灵入宫密议。席间,我取出藏于内室多年的冰魄印玉匣,当众打开??里面空无一物。
“你们可知这印章原本是什么?”我问。
众人摇头。
我缓缓道:“它是逍遥子用来操控角色记忆的媒介。每当有人接近真相,它便会释放寒气,使人陷入幻觉,重演既定命运。十三年前,我第一次察觉不对,是在批阅一道死刑案卷时。犯人临刑前高喊:‘我本不愿杀妻,可书中写我该这么做!’我当时以为他是疯言,后来才明白,我们所有人,都被一种无形之力推动着走向预设结局。”
赵佣颤声道:“所以您销毁了它?”
“我没有销毁。”我低声道,“我只是把它还给了梦里的世界。那一夜,我抱着它走入太液池深处,沉入水底。第二天,全城百姓都说梦见一个穿龙袍的人把一块发光的石头交还给湖中老翁。从此,冰魄印便消失了。”
包绶忽然跪下:“陛下,有一事臣隐瞒已久。那日慧觉留下的包袱中,并非只有《破妄录》残卷。还有一面铜镜碎片,上面映出的不是人脸,而是无数交错的文字,像是一本书的页码在不断翻动。臣不敢示人,藏于家中祠堂,昨夜却莫名碎裂,化作飞灰。”
我点头:“那是‘叙事之镜’,照见的是我们所处的故事结构。它碎了,说明这个框架正在崩解。”
正说话间,宫外忽传喧哗。一名小黄门跌撞奔入,脸色惨白:“陛下!国子监那边……莲花池开了!”
“什么?”我霍然起身。
此时正值暮春,按理莲花未至盛期。可当我们赶到国子监时,只见那方素来静谧的池塘竟波涛暗涌,中央一朵巨莲缓缓绽开,花瓣洁白如玉,花心托着一本薄册,封面写着三个朱红大字:
**《续梦书》**
我伸手取下,翻开第一页,只见上面浮现出流动文字:
>“景?五年四月初七,萧远山之孙归宋,帝亲迎于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