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章 我去一天不到就插完了(第2页)
传统插秧的方法,新手不会插的话,很可能秧苗插不稳,得二天秧苗就浮起来了,还需要人工又去补。
但扔秧法只要泥舍得使劲,那就没问题。
秧苗尾部本身就带有泥土,这么一扔,秧苗就像是用胶水粘在田里一样,浮起的概率很小。
就算有的,也是几乎当场就能发现。
要说累,比较考技术的,还是从苗圃里起秧苗比较考验技术。
但好在苏砚在播种之初就令人编了竹格,只要细心一些,还是很好操作的。
一个上午就这么过去,稻田竟然已经有一大半都完成了插秧。
李玉莲带着一些老婶子一起做饭,早早就蒸好了木薯馒头。
几个半大小子用竹篮背篓等东西将吃的背到田间地头,插秧的人儿便坐在田埂上休息,顺便享用美味的午餐。
还别说,木薯馒头就着烧鸡和野猪腊肉,当真是人间一大美味。
要说他们干活,平时能有馒头吃都算很不错了。
现在还有烤鸡和腊肉,感觉吃得比过年还好。
众人的干活热情与斗志也高了几分。
吃过午饭,人们又开始劳作。
日头由东向西,掠过头顶时,也刚好藏在几片云彩后面。
这样天朗气清,微风和煦的日子插秧,不仅不累,还有一种置身于大自然中舒适恬静的相宜之美。
按后世的时辰来说,月末下午四点来钟。
当最后一株秧苗被稳稳地扔在田间地头,这一年的插秧工作算是告一段落。
大山激动地像一个二百斤的孩子。
“砚哥,砚哥!插完了,插完了!”
“你敢信,不到一天,我们就插完了!”
这些早在苏砚的意料之中。
本身抛秧法就能极大提高效率。
而且,他们干活的人并不少,至少不比苏文丕他们少。
插秧不是哥力气活,更多是像一个技术活。
分工明确后,女人和孩子都能参与,其实干活的人比起他们最初估算是要多好几倍的。
再者说,本身插秧的效率就提升了许多,能不快吗?
李玉莲赶紧招呼:“热水已经备好了,大家快来洗洗吧。馒头也已经蒸上了,一会儿就能开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