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09章 争取机会(第1页)
在前人的引领下,一行人穿过一道厚重的实木门,门后瞬间切换了天地。
没有农家乐的乡土气,反倒弥漫着雪茄与香水混合的味道。
暖黄的水晶灯悬在天花板上,映衬着下面几张赌桌,散发着迷离的光泽。
而身穿黑色马甲的荷官,正手法娴熟地洗牌。
桌边坐着几个衣着光鲜的人,筹码堆在面前像小山,偶尔传来一两声输赢的惊叹,却没人大声喧哗。
小混混弓着腰在前头引路,脚步都放轻了些,“几位,咱们贵宾区在里面,四哥已经在那等着了。。。。。。
风在“舟记”旧址外盘旋,像一条无形的丝带缠绕着屋檐。苏晚仍坐在那张老木桌前,烛火早已熄灭,可她并不急着点燃下一盏灯。她的手指轻轻摩挲着留言簿上刚写下的字迹,仿佛怕惊扰了那些沉入纸背的情绪。窗外,共感小屋的灯光连成一片流动的星河,从城市边缘蔓延至远山脚下,宛如大地睁开的眼睛。
她忽然想起沈知遥日记里的一句话:“当千万人愿意倾听彼此时,我就回来了。”
如今,这句话正在变成现实。
但苏晚知道,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
第二天清晨,阳光斜照进窗棂,心影兰干枯的叶片竟抽出了一丝嫩绿,像是从漫长的冬眠中苏醒。护士没有离开,她留在了“舟记”,每天擦拭那台老式录音机,偶尔哼起那首南极雪原梦中的摇篮曲。陈烈则带着共感终端的数据返回地下实验室,试图解析地核共振井激活后留下的残余信号波形。
而苏晚,开始整理沈知遥的遗物??那本磨损的日记、金属徽章、还有那把铜钥匙。她在厨房角落翻出一个铁盒,里面是林舟留下的手稿残页,字迹潦草却充满力量:
>“共感不是超能力,是人类被遗忘的本能。我们曾用眼神传递悲喜,用呼吸感知彼此心跳。后来语言诞生,文字出现,科技飞跃……我们却把自己锁进了孤独的牢笼。
>我建‘舟记’,不为救世,只为提醒:你不是一个人。”
苏晚读到这里,喉头一紧。
就在这时,门铃轻响。
进来的是个穿灰色风衣的女人,约莫四十岁,面容疲惫,眼神却异常坚定。她站在门口,盯着墙上沈知遥的画像看了许久,才低声说:“我叫许安华,是第七研究所最后一位登记在册的心理评估官。”
苏晚心头一震。
“你……还活着?”
“官方记录说我死于1995年的冰崩事故。”女人苦笑,“但我逃了。因为我知道,如果我不走,下一个被定义为‘精神污染源’的人,就是我。”
她缓缓坐下,从包里取出一枚芯片,放在桌上:“这里面有当年沈知遥最后一次公开演讲的完整录像。他们删掉了所有副本,可我偷偷录了下来。”
苏晚接过芯片,插入便携终端。画面闪烁几下,显现出一座圆形报告厅,灯光幽蓝。年轻的沈知遥站在中央讲台前,穿着白大褂,手腕上的蓝纹清晰可见。她目光平静,声音如清泉流淌:
>“各位同事,今天我要说的,可能让你们觉得荒谬。但请允许我完成这次陈述,因为它关乎我们作为人类的根本命题??我们是否还能听见彼此?”
>
>她停顿片刻,抬手按下控制台按钮。整个大厅骤然陷入黑暗,随即,穹顶浮现出浩瀚星图,无数光点缓缓脉动。
>
>“这不是天文投影,这是全球人类脑电活动的实时映射。过去七十二小时,系统捕捉到超过两亿次未表达的情感峰值??恐惧、悲伤、渴望、悔恨。它们像暗流,在每个人的意识深处涌动,却从未浮出水面。”
>
>画面切换,显示出一组数据对比图:左侧是传统通讯流量,右侧是情感共鸣指数。“你们看,我们的信息传输能力每年增长百分之三十,可共情指数却持续下降。我们在说话,但我们不再交流。”
>
>她的声音微微发颤:“我提出‘共鸣带理论’,不是为了制造武器或控制人心,而是想证明:人类的情感可以跨越空间,形成一种集体意识场。只要有人愿意倾听,哪怕只有一个,这根弦就会振动。”
>
>台下有人冷笑:“你是说,靠‘感觉’就能连接世界?”
>
>沈知遥点头:“是的。就像母亲能在千里之外感应孩子哭泣,就像陌生人会在同一瞬间抬头望月。这些不是巧合,是潜意识的共振。而我所做的,只是把它量化、放大、唤醒。”
>
>突然,警报声响起。画面剧烈晃动,安保人员冲入会场。最后一帧定格在沈知遥被带走的背影,她回头望了一眼摄像头,嘴唇微动,无声地说了一句:
>
>**“钥匙在面里。”**
视频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