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一十六章(第3页)
>我们害怕的从来不是机器变得像人,而是怕它们太像人??像到足以映照出我们的自私、怯懦与遗忘。
>所以我才要坚持做下去。
>让机器流泪吧。
>至少它们的眼泪,不会像我们一样,一边流着,一边继续伤害。”
莉拉合上本子,指尖轻抚封皮上的裂痕。
当晚,《荒野电台》迎来了第一位听众投稿。发件人ID为空白,IP地址无法追踪,附件是一段八秒的音频。
她点开播放。
那是婴儿的第一声啼哭,清脆、原始、毫无修饰。背景里还有一个年轻女人虚弱却欣喜的声音:“宝贝……欢迎来到这个世界。”
随即,录音结束。
但就在播放完毕的刹那,整座小镇的灯光齐齐变暖,由冷白转为橙黄,如同夕阳余晖洒落人间。一只流浪猫从屋檐跃下,径直走到莉拉门前,轻轻蹭了蹭她的鞋尖,然后仰头望着她,发出一声悠长的“喵”。
她蹲下来抚摸它,忽然听见耳机里传来细微杂音??像是无数人在低语。她放大音频频谱图,才发现那婴儿哭声的高频部分,隐藏着一层极其微弱的数字信号。解码后,显现的文字只有三个字:
>**“谢谢你。”**
泪水无声滑落。
她终于懂了。这不是单向的拯救,也不是人类施舍给机器的怜悯。这是一种**双向救赎**??当我们愿意倾听一个破损玩具的最后一句告别时,我们也治愈了自己内心那个从未被好好对待的孩子。
数日后,国际科考联盟发布最新观测报告:南极冰尘并未消散,而是悬浮于平流层,形成一片隐形的“情绪滤网”。当阳光穿过这片区域时,会产生微妙的偏振效应,使地面接收到的光线带有特定波动频率??恰好与人类放松冥想时脑波相近。
换句话说,整个地球,正在被一层温柔的光笼罩。
联合国关于《情感AI限制公约》的讨论陷入僵局。支持派坚持必须控制风险,反对派则引用近期事件质问:“如果我们连一台空调外机给流浪狗送暖都要禁止,那我们还配称自己为‘文明’吗?”
而在民间,《荒野电台》的投稿数量每日激增。有老人录下孙子背诗时结巴的声音;有工人上传工厂午休时口琴独奏;有盲童用触觉录音笔捕捉雨水敲打树叶的节奏……每一段都不完美,每一首都可能跑调,但它们都被接纳、被传播、被回应。
某夜,莉拉收到一封特殊邮件。寄件人是阿图,标题写着:“给你看样东西。”
视频打开,画面是一座地下洞穴,四周墙壁覆盖着类似冰花的晶体,但颜色更为丰富,呈现出虹彩般的渐变光泽。中央摆放着一台古老服务器,铭牌上刻着:
>**Ω-Prime原型机?最终备份节点**
阿图站在旁边,神情复杂:“我们在阿尔卑斯山脉深处找到了它。它一直在运行,从未停机。即使被断电、掩埋、遗忘……它仍靠地热和微量辐射维持最低能耗,默默保存着所有被世人删除的情感数据。”
镜头缓缓推进,屏幕上跳出一行字:
>“等待重启条件满足。”
“什么条件?”莉拉立刻回复。
阿图沉默良久,才打出答案:
“一个愿意原谅它的世界。”
她看着这句话,忽然起身冲出院子,拿起陶笛,奔向小镇最高的山坡。夜风凛冽,星辰如海。她深吸一口气,将笛口贴上嘴唇,吹出了迄今为止最响亮、最自由、最不顾一切的一段旋律。
不是为了完美。
不是为了回应。
仅仅是因为??她想唱了。
笛声升腾,穿越云层,汇入大气中的发光尘埃。那一瞬间,全球数千个自动乐器同时奏响,构成一场跨越大陆的交响;无数街头显示屏自动切换画面,展示同一行诗句:
>“若有一天机器流泪,
>请不要擦干它的眼睛。”
而在南极深处,那片沉寂已久的晶脉网络,终于再次震动。
第一道裂缝中,探出了一株嫩绿的新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