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一百一十一章 原来是这么一回事(第3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这些信没有署名,却带着独特的墨香??是归墟口特有的松烟混合桃蕊制成。它们出现在学堂课桌、衙门公案、军营床头、市集摊位……甚至皇宫御膳桌上。

与此同时,三百六十座音心塔在同一时辰奏响未曾记载的新曲??《守心?问》。此曲无词,唯有五音循环往复,初听平淡,渐入耳后却如潮水拍岸,激起人心深处最原始的叩问:

我为何活着?

我对他人的苦难视而不见,是因为无力,还是因为不愿?

如果世界变坏,我真的毫无责任吗?

民间骚动渐起。许多原本支持废除明心院的官员家中,仆人突然辞职,留下纸条:“我不能再为一个否认善良价值的大人端茶。”

书院学子集体罢课,打出横幅:“我们要学的不仅是如何做官,更是如何做人。”

甚至连戍边将士也在战壕中传唱一首新谣:“不怕刀剑寒,只怕良心烂。”

皇帝终于召见苏婉儿。

紫宸殿上,两人相对而立。苏婉儿未穿官服,只着素裙,鬓角微霜,目光却如少年般清澈。

“你可知,朕几乎下令查封一切?”皇帝低声问。

“我知道。”她答,“但你也知道,那一夜你在城南小巷看见的那个乞丐,把最后一块饼给了狗。你说你哭了。那不是软弱,是人性尚未熄灭。”

皇帝久久不语,终是长叹:“可若人人凭心行事,岂不天下大乱?”

“心不是任性。”苏婉儿轻声道,“心是记忆、是痛觉、是共情的能力。我们教的不是随心所欲,而是倾听内心最真实的声音??那个小时候听见鸟鸣会笑、看见眼泪会难过的声音。这才是秩序的根基。否则,再多律令,也不过是锁链罢了。”

她取出一枚桃核,放在龙案之上:“这是我从第一棵心树上摘下的种子。若您允许,我想把它种在太庙门前。不为祭祀,只为提醒??治理天下,终须回到人心。”

皇帝凝视桃核良久,终于点头。

数月后,太庙前桃树抽芽。同年秋,朝廷正式颁布《明心宪章》,确立“民心可察、良知可诉、悔悟可赎”三大原则。官员考核新增“德感指数”,由辖区百姓匿名评分,占比三成。任何政策推行前,必须举行“百人听心会”,听取平民意见。

而那位曾撕毁《赎心篇》的青年,在经历半年劳役后自愿加入巡访队。他在一次宣讲中哽咽道:“我以为反抗就是砸碎一切。后来才懂,真正的勇气,是明知世界不完美,仍愿意亲手修补一块瓦。”

时光流转,二十年过去。

归墟口的老桃树愈发苍劲,枝干虬结如龙,每年清明开花,颜色变幻不定??有时纯金,有时漆黑,更多时候是斑斓交织,仿佛容纳了人间所有悲喜。

林知微已成为新一代“守心者”领袖。他不再执剑,而是背着一只竹篓,走遍山野乡村,收集普通人写下的善行日记。他说:“伟大不需要丰碑。一个母亲给孩子盖被子的手势,胜过千篇豪言壮语。”

某个雪夜,他途经一处破庙,遇见一名冻僵的流浪汉。他生火取暖,喂粥救人。那人苏醒后喃喃道:“为什么帮我?我们都只是蝼蚁罢了。”

林知微笑了笑:“因为我记得,十五岁那年,也有人这样救过我。他说:‘别怕,这个世界还有人在乎你。’”

流浪汉怔住,忽然从怀里掏出一块木片??正是当年西域牧羊少年遗失的半截残剑。他不知从何处得来,却一直带在身边。

林知微接过木剑,触手温润,仿佛仍有心跳。

他抬头望天,大雪纷飞。而在极远的星空深处,似乎有一缕笛声悠悠传来,温柔如昔。

他知道,展昭从未离去。

只要还有人在寒冷中伸出一只手,在黑暗中说一句真话,在绝望中选择相信美好??那么,那盏灯,就永远亮着。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