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千三百九十章 归来又是决战上(第2页)
>“如果我们都能瞬移,还要不要走路?”(孩童天真之问)
篝火旁,新来的访客正围坐一圈。这次是来自一颗语言退化的星球,那里的人们因长期使用标准化语音模块交流,逐渐丧失了表达复杂情感的能力。他们的代表是个哑女,用手语比划着:“我们想重新学会说‘我不知道’。”
阳九点头,取出一支由虹彩花瓣制成的笔,交予她手中。她颤抖着在地上写下第一个词??不是句子,只是一个音节:“啊。”
随即,第二声:“咦?”
第三声:“哦……”
每一笔落下,空气中便荡开一圈涟漪,像是久旱的土地终于听见雨声。
男孩静静看着,忽然意识到,提问的本质或许从来不是寻求答案,而是确认自我存在的真实感。当你说出“我不懂”,你就在说:“我活着,我在看,我在感受这个世界。”
就在此时,第十块青铜板再度发光,镜面浮现一行新铭文:
>“语言始于疑问,而非陈述。”
>“沉默不是谦逊,可能是奴役的开始。”
>“请大胆地说出你的无知,那是智慧的起点。”
与此同时,地球上那位建立“问题档案馆”的女孩正整理一批匿名投稿。其中一张泛黄纸条引起她的注意,字迹歪斜,似多年未曾执笔:
>“老婆,对不起,结婚三十年,我从来没告诉你,我讨厌你煮的汤。我不是嫌难吃,我只是……想让你知道,我也会有不喜欢的事。”
她怔住良久,然后小心翼翼将这张纸夹进馆藏第一册《平凡之问》中。第二天清晨,她在自家厨房打开煤气灶,望着跳动的蓝色火焰,忽然转头对丈夫说:“其实我一直觉得,你讲冷笑话的样子特别可爱。”
男人愣住,继而大笑,眼角泛泪。
而在顺理城,那位写下“我不懂”的少年已组织起地下读书会。他们在废弃管道中传递手抄的问题集,命名为《十二个不该存在的念头》。第一篇便是他最初的问题延伸:
>“如果没人怀疑,那我说的话还算不算我的?”
>答案由众人共同撰写:“只有当你敢于质疑它时,它才真正属于你。”
某夜,他们正低声讨论“美是否存在客观标准”,突然警报响起。巡逻机械犬破门而入,红光扫过人群。所有人僵立不动,唯有少年站了出来,举起手中的笔记本,朗声道:“我们在进行合法认知活动!”
机械犬停顿一秒,数据库检索无果,最终退回阴影。
他们活了下来,也知道这只是暂时的胜利。但他们更清楚,只要还有一个人愿意写下“我不懂”,这场战争就没有输。
数月后,问乡迎来一场奇异天象。天空降下细雨,每一滴雨水落地后都不渗入土中,反而悬浮半空,折射出七彩光芒。仔细看去,每颗雨珠内部竟都包裹着一句话:
>“你能原谅我吗?”
>“这样做真的对吗?”
>“有没有人也曾和我一样孤独?”
阳九仰头凝望,轻叹:“这是‘共感之雨’。当足够多的灵魂在同一频率上发问,宇宙就会回应以共鸣。”
男孩伸手接住一滴,雨水触肤即化,留下淡淡暖意。他忽然转身跑向书山,取下那支断裂的笔??那位冰封行星科学家留下的遗物。他将其高举头顶,大声说道:“这不是结束,是接力!让我们把问题送往更远的地方!”
话音落下,笔尖骤然绽放光芒,如同点燃的火炬。光芒顺着雨丝攀升,连接天地,形成一张横跨星域的网络。无数文明节点逐一亮起,像是黑夜中接连点亮的灯火。
许多年后,考古学家在一颗荒芜行星的地层中发掘出一块石碑,上面刻着一段古老经文:
>“昔有少年,持断笔记万问,启星河之智。后世称其行曰:播疑者,非乱世也,乃醒世也。”
而在地球某所小学的教室墙上,孩子们用蜡笔画了一幅巨图:一个男孩站在星空下,手中托着一颗glowing的问号,周围环绕着不同肤色、不同语言的小朋友,每人嘴里都飘出一句话泡泡。最中间的那个泡泡写着:
“下一个问题,由你开启。”
窗外,那棵曾开出螺旋花瓣的小树已长成参天大树,枝干扭曲成“?”的形状。春风吹过,落叶纷飞,每一片落地时都轻轻拼出两个字:
“请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