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近(第1页)
柏悦公寓二十七层的书房内,黄昏的光线透过整面落地窗,为室内铺上一层暖金色的光泽。
李璟川刚刚结束一个视频会议,关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高峰论坛。
他摘下耳机,揉了揉眉心,目光落在平板电脑上的一份简明资料上。
资料很薄,几页纸概括了一个年轻艺术家的成长轨迹:毕业于巴黎美术学院,近几年在国际上崭露头角,画风独特,备受关注。
生活简单,工作室和公寓两点一线。
李璟川的指尖在纸页上轻轻划过,最后停在舒榆下一场活动的信息上。
下周日的行程——一场在“白盒子”画廊举办的小型艺术沙龙,由知名策展人林薇组织。
李璟川的指尖在“白盒子”三个字上停留片刻,随即关掉了文档。
周日的午后,城市刚刚经历了一场短暂的雷阵雨,空气清新湿润。
李璟川的车停在一条梧桐掩映的小巷口,他独自下车,步行至巷子深处的“白盒子”画廊。这是一座经过精心改造的老洋房,白色的外墙被雨水洗刷得格外洁净,爬满墙面的常春藤挂着晶莹的水珠。
“没想到你会对这类小型沙龙感兴趣。”周慕远早已在门口等候,他今天穿着休闲的亚麻西装,与平日里的正式形象大相径庭。
李璟川微微一笑:“林薇的沙龙向来有品质,你不是一直推荐我来看看吗?”
阳光房内已经聚集了十几位艺术界人士,三三两两地交谈着。
艺术界并不像其他,并不关注如今的市长是谁,因此几乎没有人认出李璟川。
他一眼就看到了坐在靠窗位置的舒榆。
她今天穿着一件浅杏色的亚麻长裙,颈间系着一条极细的银链,阳光下偶尔闪烁。
没有参与任何一群人的讨论,而是安静地看着窗外花园里被雨水打湿的玫瑰,手指无意识地在膝上的速写本上轻轻划动。
“今天我们讨论的主题是‘当代艺术中的诗意表达’。”林薇宣布沙龙开始,她是个四十岁左右的女人,气质干练,眼神锐利。
讨论逐渐热烈起来,批评家、收藏家、艺术家们各抒己见。
舒榆偶尔发言,言语简洁却总能切中要害。
当一位年轻画家大谈特谈艺术的“震撼力”时,她轻轻摇头。
“艺术不一定要震撼人心,”她的声音清澈平静,“有时候,它只是轻轻触碰你内心某个柔软的地方,像今晚的月光,你不会时刻注意到它的存在,但它确实照亮了什么。”
李璟川坐在舒榆的身后,手中端着一杯未加糖的黑咖啡,目光平静地注视着讨论的进行。
当一位收藏家大谈某位新锐艺术家的市场价值时,他注意到舒榆几不可见地蹙了蹙眉,随即又恢复了那副淡然的表情。
“艺术的价值不应仅由市场决定,”李璟川适时开口,声音不高却足以让所有人听见,“十五世纪佛罗伦萨的工匠们不会想到,他们为教堂绘制的湿壁画会成为后世的无价之宝,时间,才是艺术最公正的评判者。”
舒榆闻声转头,第一次真正将目光投向他。
李璟川今天穿着深蓝色的休闲西装,未系领带,比画展那日少了几分正式,多了几分随性。
他说话时不急不缓,目光平静,没有多数政客那种急于证明自己的迫切。
“李先生对艺术史很有研究?”舒榆问道,眼中带着几分真实的好奇。
“谈不上研究,只是业余爱好。我感兴趣的是艺术如何反映一个时代的精神面貌。”李璟川轻轻放下咖啡杯,“比如舒小姐的《囚》,很多人看到的是个体的挣扎,但我看到的却是一个时代的集体焦虑——我们每个人都在各自的牢笼中,渴望自由却又恐惧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