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二十一章 这是叶开在押宝光伏产业吗(第1页)
“这不可能!”
“尚德集团的相关研究工作,早就停滞了!”
“我知道他们在固态电池方面的研究,虽然在电解质方面确实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正如消息所指出的,他们在固固界面接触方面确实存在很大的。。。
尚德挂了电话后,坐在办公室的皮椅上,仰头望着天花板,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桌面。窗外是七溪市工业园区灰蒙蒙的天空,几片乌云压得很低,仿佛随时会落下一?暴雨。他的思绪却早已飞到了几个月后??当国家光伏补贴正式落地,绿能芯动力的生产线全速运转,石小集团原厂区重新亮起灯火的那一刻。
他不是没有压力。
账面上的资金虽然还算宽裕,但盘活一个濒临破产的万人企业,远比外界想象中复杂得多。光是员工安置这一块,就足以让任何企业管理者头疼欲裂。更何况,他还得在七个月内完成技术改造、人员重组、产品转型三大任务,每一步都不能出错。
“50人……最多留50个老管理层?”他低声自语,“可这些人里,真有能用的吗?”
他想起刚才叶开娥的话。老太太虽然退居二线,但在人事判断上的敏锐依旧惊人。她说:“那些愿意主动走的,大多是心里有鬼;死扛着不走的,要么是没地方去,要么就是真有点本事。”这话听着简单,实则透着几十年高校管理经验的沉淀。
尚德忽然笑了下。
他拨通了一个号码:“李工,是我。明天上午九点,我想去一趟薄膜电池车间,你安排一下。”
电话那头传来略带沙哑的声音:“尚总,那车间已经停了快两年,设备锈得厉害,进去怕是要戴口罩。”
“没事,我就想看看老家伙们还喘不喘气。”
挂断后,他打开电脑,调出石小集团过去五年的生产报表。数据冰冷而诚实:2016年产能利用率跌破30%,2017年开始拖欠工资,2018年全面停产。但就在2015年巅峰时期,这条线年产柔性薄膜太阳能组件达800兆瓦,出口东南亚和非洲多个国家,利润稳定,技术成熟。
“根本就没到非死不可的地步。”尚德喃喃道。
问题出在原材料采购上。当年祝春集团高层签了一份长达十年的碲化镉供应协议,价格锁定在每公斤420美元。结果三年后国际市场暴跌至不足90美元,成本倒挂严重,直接把企业拖入深渊。这不是技术落后,而是决策愚蠢。
他合上笔记本,起身走到窗前。远处,石小集团的老厂区像一头沉睡的巨兽,厂房斑驳,铁轨生锈,唯有几根烟囱还倔强地立着。那里曾是中国最早一批布局薄膜太阳能的企业基地,如今却被贴上了“淘汰产能”的标签。
可他知道,只要政策东风一起,这片废墟就能重生。
第二天一早,尚德穿着一身深灰色夹克,戴着口罩走进了B3车间。李工带着两名技术人员等候多时。推开门的一瞬间,一股混合着机油与潮湿金属的气息扑面而来。
“这里原来是卷对卷连续沉积生产线,”李工指着一台庞大的真空镀膜机说,“德国进口,2013年花了两千三百万欧元引进的,现在……唉。”
尚德走近那台机器,伸手摸了摸外壳,指尖沾了一层厚厚的灰。但他注意到,控制柜上的指示灯居然还有微弱的红光闪烁。
“电源没断?”
“一直连着市电,我们每个月都派人来除尘、通电试运行一次。”李工解释,“王主任坚持的,说万一哪天还能用呢。”
尚德心头一震。
“王主任是谁?”
“王振国,原生产部副经理,六十二岁,退休返聘三年,去年底被新管理层以‘超龄’为由辞退了,但他到现在还每周来两次,义务维护设备。”
“他人呢?”
“刚我去喊他!”
不到十分钟,一个穿着洗得发白蓝工装的老头匆匆赶来,头发花白,背有些驼,但眼神清亮。看到尚德,他愣了一下:“你是……新老板?”
“我是尚德。”尚德伸出手,“听说您一直在照顾这些‘老伙计’?”
王振国握了握手,力度不小:“它们比我儿子还亲。我干了三十年薄膜电池,眼看它们被人当成垃圾扔掉,心里憋屈。”
尚德环顾四周:“如果我说,我要重启这条线,三个月内实现试产,您觉得可能吗?”
周围人都沉默了。李工欲言又止。
王振国却没犹豫:“设备主体没问题,真空系统需要检修,靶材得换新的,电气控制系统老化严重,但都可以修。只要资金到位,两个月就能恢复基本产能。”
“产量呢?”
“初期按设计能力的60%算,一个月也能出120兆瓦组件。”
尚德点点头,转身对助理说:“回去拟个聘任书,王振国同志,聘请您担任石小集团复产技术顾问,年薪五十万,参与后续所有技改决策。”
老头怔住了:“我……我都退休了。”
“可您的心没退休。”尚德微笑,“而且,我不信一个肯为报废设备守坟的人,会辜负我的信任。”
当天下午,尚德召集核心团队开会。会议室墙上挂着一幅巨大的中国地图,上面密密麻麻标注着各省非遗项目的位置。
“两条腿走路。”他说,“左腿是文化馆,右腿是生产线。文化馆负责树品牌、拿政策支持;生产线负责造血、抢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