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布网(第2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她轻轻关上了窗,将江风与对岸的笑语隔绝在外。

画室里,未完成的新作静静立在画架上,画中依旧是小镇的风物,只是此刻在她眼中,似乎都蒙上了一层难以言喻的、属于那个男人的影子。

——

手机在画案上震动,是文化站长老陈发来的信息。

镇里要举办一场关于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融合的座谈会,想邀请她作为艺术家代表参会,时间就在明天上午。

舒榆的手指在屏幕上悬停片刻。

她本可以像上次一样婉拒,但“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融合”这个主题,恰好触动了她近来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雨声渐密,她想起这些日子在小镇的所见所闻,老银匠一锤一锤敲打银器的专注,扎染艺人调配植物染料的耐心,还有那些在古戏台上咿呀唱着的本地戏文。

这些质朴而深厚的传统,与她的现代绘画之间,似乎隔着一道无形的墙。

她回复了两个字:“好的。”

其实她并擅长和老艺术家们交流,老艺术家们的画更注重意境和格调,觉得一副画的价值在于它是否能传达出深远的韵味。

得益于几年在国外的学习,她的画风更偏向于国外所推崇的注重光影、细节、写实,也带了几分散漫。

座谈会设在镇文化站的小礼堂。

舒榆特意选了个靠窗的角落位置,想着若是会议乏味,至少可以看看窗外的雨景。

然而当李璟川走进会场时,她知道自己这个算盘打错了。

他今天穿着一身深灰色西装,比之前见到时更正式几分,但未系领带,衬衫领口随意地敞着,在庄重中保留了一丝随性。

他一进门,目光便不着痕迹地扫过全场,在舒榆身上停留了不足半秒,快得让她以为是错觉。

“各位老师,这位是市里的李璟川市长。”老陈热情地介绍,“李市长对我们小镇的文化发展非常关心,今天特地来参加我们的座谈会。”

李璟川在掌声中微微欠身,笑容温和:“叫我璟川就好,在座的各位都是艺术家,我今天是来学习的。”

他的开场白谦逊得体,很快赢得了在场老艺术家的好感。

舒榆低头翻看会议资料,假装没有注意到他已经在她斜前方的位置坐下。

会议开始后,几位本地老艺人先后发言,谈论着传统手艺的传承困境。

舒榆注意到,那位以制作油纸伞闻名的周老先生,在发言时特意看了她一眼,眼神中带着老一辈艺人对外来现代艺术的不解和审视。

舒榆能理解,艺术这种东西就是会带着某种偏见。

轮到李璟川发言时,雨恰好停了。

一束阳光透过云层,斜斜地照进礼堂。

“刚才听了各位老师的发言,我很有感触。”他的声音不高,却清晰地传到每个角落,“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根,但根要生长,需要新的养分。”

他顿了顿,目光缓缓扫过全场:“我一直在思考,为什么有些传统会消失,而有些却能历久弥新?或许关键在于,它们能否与当代人的生活产生共鸣。”

舒榆翻动资料的手指停了下来。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