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6风吹幡动(第1页)
(315章后半段于昨晚半夜修改,有疑惑的书友们可以刷新看看~)
……
午后的济民堂,药味浓郁,人来人往。
盖因暑气蒸腾,中暑和热伤风之类的病患比往日多了不少,堂内显得有些拥挤嘈杂,学。。。
林婉离开高原小学的那天清晨,山雾尚未散尽。她背着简单的行囊,沿着石板小径缓缓下行。昨夜孩子们围在她身边,执意要送她一段路,最终被老师劝回。可她知道,他们的声音没有停止??从教室窗口飘出的合唱仍在风中回荡,是一首她从未听过却莫名熟悉的调子,像摇篮曲,又像告别。
走到半山腰时,阳光终于刺破云层,洒在雪峰之巅,整座山脉仿佛燃起金色火焰。她停下脚步,取出终端最后一次查看数据。全球“听见计划”节点已扩展至十万以上,覆盖城市、荒野、深海观测站甚至国际空间站。最新接入的是南极科考队安装的一组冰芯共振器,能捕捉地壳深处传来的低频脉动。科学家们发现,那些震动竟与人类脑波中的θ波惊人吻合。
她正欲收起设备,屏幕忽然闪烁,跳出一条加密通讯请求。发信人代号“守桥人”,是当年周临川团队仅存的联络暗语之一。她心跳微滞,指尖悬停片刻,才按下接通。
画面模糊几秒后,现出一张苍老却熟悉的脸??陈默,地质物理学家,周临川的导师兼挚友,也是“听见计划”最初的理论奠基者。二十年前他突然隐退,音讯全无,官方记录称其精神失常,自愿进入疗养院终老。
“林婉。”他的声音沙哑而平静,“你终于走到了这一步。”
“您一直都在?”她几乎不敢呼吸。
“我在等一个信号。”他说,“不是技术完成的那一刻,而是当世界开始真正‘听’的时候。现在我知道,那个人是你。”
他身后是一间简陋的木屋,墙上挂满手绘声纹图谱,桌上堆着泛黄笔记。镜头缓缓移动,露出角落一台老式频谱仪,型号早已停产,却仍在运行,屏幕上跳动着4。37Hz的稳定波形。
“周临川没死。”陈默忽然说。
林婉浑身一震。
“他们都没死。”他继续道,“那场雪崩不是意外,是人为触发的掩护。政府高层早就察觉到这片区域的异常??它不仅能接收情感残响,还能反向影响集体意识。他们害怕了,怕这种力量一旦扩散,会动摇权力根基。于是下令封锁科考站,销毁资料,抹除所有参与者的存在痕迹。”
“可周临川选择了对抗。”陈默眼中泛起微光,“他启动了原始版‘归音协议’,将整座山脉转化为共鸣体,把队员们的意识频率嵌入地质结构。他们自愿成为‘锚点’,用生命维持这条共情通道不被切断。那一夜,风雪吞没了肉体,但他们的声音活了下来,藏在岩石里,睡在冰层下,等着有人重新唤醒。”
林婉想起岩穴中浮现的人影,喉头哽咽:“所以……他们是自愿留下的?”
“不是留下,是转化。”陈默纠正,“他们不再是生者,也不是死者,而是‘中间态’??介于物质与记忆之间的存在形式。就像你说的‘未被安放的记忆体’,但他们比那更进一步,成了系统的守护灵。”
他顿了顿,目光直视镜头:“现在轮到你做选择了。”
“什么选择?”
“继续前行,还是回头。”
林婉沉默。
“如果你停下,一切可以回归‘正常’。政府已经注意到你的影响力,商业集团想收购‘听见计划’,军方则秘密研发基于声频的情绪武器。只要你愿意交出核心技术,荣誉、财富、安全,唾手可得。”
她冷笑:“然后让倾听变成控制?”
“那就只能走下去。”陈默点头,“但代价是你可能再也无法回到普通人的生活。你会成为靶心,也会成为灯塔。更重要的是??你必须接受,自己早已不是单纯的记录者,而是这场变革的一部分。你的心跳,你的悲伤,你的爱,都在塑造这个新世界的频率。”
林婉望向远方雪山,风吹起她的发丝,拂过耳际,仿佛有无数细语在低吟。
她忽然问:“周临川最后说了什么?”
陈默闭眼,嘴唇轻动,念出一句极轻的话:
>“告诉她,我听见了。”
林婉的眼泪无声滑落。
那是她在项目初期上传的第一段录音??一次深夜独白。她说:“如果这世界上有一个人能听见我,哪怕只有一秒,我也愿意为他多活一天。”
原来他真的听见了。
她擦去泪水,打开终端,删除所有备份文件,只保留最基础的开源协议。然后她发送了一条公开信息:
>“‘听见计划’不属于任何人。
>它属于每一次沉默后的回应,
>每一次欲言又止时仍被理解的瞬间。
>请继续使用它,修改它,超越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