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零七章 前往航空发射基地(第1页)
10月10日,在家陪宋瑶呆了4天,许青舟也搭乘上前往海南文昌新建的发射基地。
就在他呆在家里的这些时间里,凌霄号其实已经算完成了首飞,以亚音速从西北内陆转移到东海的发射基地。
西北省人口稀。。。
夜色如墨,笼罩着冷湖镇的广寒宫基地。风从戈壁深处吹来,卷起细沙拍打在实验中心的金属外墙,发出轻微的“沙沙”声。控制室内,监控屏幕上的数据流不断跳动,像是一条条奔腾不息的生命脉搏。袁梁健站在主控台前,眼镜片反射着蓝光,眉头微蹙,手指在平板上快速滑动,调出B单元过滤器的历史运行曲线。
“第七十二小时,系统负荷维持在102%,水循环子系统的pH值出现轻微波动。”他低声说道,语气沉稳却不容松懈,“罗春茗,超算模拟那边有没有预测异常?”
耳机里传来罗春茗冷静的声音:“正在运行第十一轮耦合仿真,初步结果显示,当前波动处于模型预设的‘灰区’边缘,尚未触发红色警报。但若持续超过四小时,建议启动备用滤芯切换程序。”
袁梁健点了点头,抬眼看向墙上的倒计时钟??距离72小时全负荷压力测试结束,还剩不到五个小时。
就在这时,魏念帆推门而入,身上还披着刚从招待所拿来的外套。他头发略显凌乱,显然是刚睡醒就被叫了过来。许青舟紧随其后,手里拎着两杯热咖啡。
“怎么了?”魏念帆一边接过咖啡,一边走到袁梁健身旁,目光迅速扫过主屏。
“B单元又闹脾气了。”袁梁健苦笑,“和你预料的一样,它是整个生物圈最脆弱的一环。虽然自愈机制响应正常,可这种反复预警不是好兆头。我们得考虑是不是材料老化问题提前暴露了。”
魏念帆抿了一口咖啡,眼神凝重:“不可能这么快老化。那批纳米复合滤膜是我亲自监工生产的,设计寿命是十年以上,现在才运行不到半年。”
“那就只能是外部干扰。”许青舟插话,“我刚才看了气象站的数据,今晚风速达到八级,沙尘浓度飙升。会不会是雅丹地貌的带电粒子影响了地下管线的电磁屏蔽?”
三人对视一眼,都从彼此眼中看到了担忧。
“立刻调取地埋电缆的接地电阻监测记录。”魏念帆果断下令,“同时让邓宇恒带队,准备进行一次紧急巡检。如果真是电磁干扰导致传感器误报,我们必须在现场确认,否则明天一早的绕月飞行模拟就得推迟。”
命令下达后,控制室瞬间忙碌起来。通讯频道中传出航天员们整齐划一的回应声,不多时,邓宇恒带着两名队员穿上防护服,提着检测设备走出气闸舱,踏入漆黑的夜色。
戈壁之上,狂风呼啸。探照灯的光束刺破黑暗,映照出他们艰难前行的身影。每一步都踩在松软的沙地上,发出沉闷的声响。对讲机里不时传来断续的电流杂音。
“已抵达A3接线井。”邓宇恒喘着气报告,“正在进行开盖检测……等等!这里有问题!”
所有人的心一下子提到了嗓子眼。
“井内积水严重,绝缘层有腐蚀痕迹,而且……”他的声音顿了一下,“接地桩被人为动过!螺丝松动,连接线几乎脱落!”
“什么?!”魏念帆猛地站起身,“谁批准的近期维护作业?我记得上周根本没有排班计划!”
袁梁健迅速翻查日志,脸色骤变:“确实没有登记。这不属于例行检修范围,除非……有人伪造权限进入过地下管网区。”
空气仿佛凝固了一瞬。
许青舟缓缓摘下眼镜,揉了揉眉心:“这意味着,内部出现了漏洞。要么是工作人员违规操作,要么……就是有人故意破坏。”
魏念帆沉默片刻,忽然冷笑一声:“你觉得会是谁?米国最近动作频繁,印度也在试探我们的技术边界。而现在,就在我们即将完成登月准备的关键节点,偏偏出了这种事。”
“可动机呢?”许青舟反问,“破坏一个地面模拟系统,并不能阻止真正的发射。除非……他们想通过这次事故,制造舆论恐慌,动摇国家对项目的信心。”
“或者,”袁梁健低声道,“他们在测试我们的应急反应能力。看看我们在面对突发状况时,会不会暴露出更多核心技术参数。”
魏念帆眼神锐利起来:“不管目的是什么,这件事必须彻查。通知安保部门封锁所有出入通道,调取过去七十二小时的所有监控录像。另外,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启用C单元备用过滤系统,确保生物圈核心功能不受影响。”
命令层层传达下去,整个基地进入了半战备状态。
与此同时,邓宇恒等人冒着风沙完成了临时修复,勉强恢复了电力系统的稳定性。但他们带回的照片显示,那根接地线的切口十分平整,明显是用专业工具剪断的。
这不是失误,是蓄意为之。
凌晨三点,控制室内依旧灯火通明。魏念帆坐在角落的椅子上,闭目养神,脑海中却飞速运转。他想起三个月前,一名外籍合作研究员以“交流学习”为由申请短期入驻,虽然后来因背景审查未通过被拒,但那份申请表上的签名,似乎与后勤部某位主管笔迹极为相似。
“老许。”他突然睁开眼,“你还记得那个叫伊万?彼得洛夫的人吗?俄方推荐的那个聚变堆冷却系统专家。”
许青舟一愣:“记得,材料不过关,没让他进来。怎么了?”
“我在想,如果有人想渗透进来,未必非要本人到场。”魏念帆缓缓道,“也许他们收买了某个职位不高、但能接触关键区域的人。”
话音未落,罗春茗的声音突然从耳机中响起:“魏教授,超算中心刚完成一次深度数据分析。我们在B单元过滤器的控制系统日志里发现了一个隐藏进程,伪装成温度校准模块,实际上一直在缓慢修改PID控制器的阈值设定。”
“也就是说,”袁梁健接过话,“有人早就植入了逻辑炸弹,只等特定条件触发就会引发连锁故障?”
“没错。”罗春茗语气沉重,“而且这个程序的编码风格……很像米国能源部下属实验室常用的加密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