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零四章 夏国的绕月飞行任务(第1页)
月亮高悬墨蓝天幕,清辉凛冽如霜。
青老年两个身影在橘黄色的路灯下走着。
“其实,进展能这么快,也多亏了你那个数字孪生平台。”
“能这么快就搭建起来,是超算中心同事的功劳。”
许。。。
夜幕下的冷湖镇,风沙渐起,吹过雅丹地貌的沟壑,发出低沉的呜咽声。招待所二楼的灯还亮着,魏念帆靠在窗边,手里捏着一份刚打印出来的测试报告,眉头微蹙。许青舟坐在床沿,正低头翻看平板上的生物圈运行日志,屏幕蓝光映在他略显疲惫的眼角。
“袁院士那边说,B单元过滤器的压差又上升了0。3千帕。”魏念帆终于开口,声音不高,却带着不容忽视的凝重,“虽然还在安全区间,但连续三天缓慢爬升,这不是好兆头。”
许青舟抬眼,“是不是月尘模拟物的粒径分布和预设模型有偏差?上次胡静璇提过,咱们用的模拟月壤颗粒偏细,容易堵塞滤网。”
“有可能。”魏念帆把报告递过去,“但我更担心的是耦合逻辑??电力系统一旦波动,过滤模块的自适应调节响应滞后了1。7秒。这在地面无所谓,在月面,可能就是一场生态崩溃的开端。”
许青舟沉默片刻,手指在屏幕上滑动,调出一段历史数据曲线。“你看这里,昨天凌晨4点12分,超算中心记录到一次短暂的电压跌落,持续不到两秒,但B单元的流量控制阀出现了非指令性微调。罗春茗说,他们的AI模型没触发任何预警。”
“说明底层控制协议存在盲区。”魏念帆走到桌前,拿起笔在纸上快速画出一个闭环系统的结构图,“我们假设电力、水循环、空气再生是三个独立子系统,但实际上它们在物理层面高度耦合。一个微小扰动,可能通过热传导或流体动力学效应,引发连锁反应。”
窗外一阵狂风拍打玻璃,灯闪了一下。
“要不……明天提前启动故障注入测试?”许青舟提议,“模拟一次主电源切换失败,看看系统能否自主重构运行模式。”
魏念帆摇头:“不行。航天员还在里面,不能冒这个险。而且??”他顿了顿,“邓宇恒昨天体检报告显示,他的血氧饱和度夜间下降了2个百分点。长期处于封闭环境,心理压力已经开始影响生理指标。”
许青舟叹了口气,“他们已经坚持了七天,72小时极限测试才完成三分之一。可如果连这次都扛不过去,未来的月面驻留任务怎么办?”
“所以,我们必须在他们出来之前,把问题找出来。”魏念帆站起身,抓起外套,“走,去控制室。我得跟袁院士当面谈。”
两人披上防风外套,顶着寒风走向实验中心。夜班团队已经在控制室内就位,大屏幕上滚动着数百条实时数据流。袁梁健站在主控台前,双手撑在桌沿,目光紧盯着中央面板上那条微微起伏的绿色曲线??那是生物圈内二氧化碳浓度的变化趋势。
“老魏,你来得正好。”袁梁健头也不回地说,“我们刚刚发现一件事:每次电力系统进行负载均衡调整时,植物栽培区的光照强度会无故波动0。5%。幅度很小,但频率很高,几乎每十五分钟一次。”
魏念帆走近屏幕,眯起眼睛。“这不是控制系统发出的指令?”
“不是。”罗春茗从后排转过身,推了推眼镜,“我们的调度算法里没有这项参数联动。我已经查了三层代码,都没找到源头。”
“有没有可能是电磁干扰?”许青舟问。
袁梁健点头:“有这个可能。大型堆的变压器在调相时会产生低频谐波,或许影响了LED生长灯的驱动电路。”
“不对。”魏念帆突然打断,“如果是电磁干扰,波动应该是随机的,而不是周期性的。而且??”他指向另一块分屏,“你看水循环系统的泵速变化,和光照波动完全同步。”
房间里安静下来。
“这意味着……”许青舟声音低了下来,“有一个隐藏的耦合机制,在我们设计之外自动运行?”
“更准确地说,”魏念帆缓缓道,“是系统在‘学习’。”
所有人一震。
“你是说……它产生了某种自组织行为?”罗春茗难以置信。
“不是人工智能,而是物理系统的自发协调。”魏念帆解释,“就像一群萤火虫会自然同步闪烁一样。我们在构建闭环生态时,无意中创造了一个具备弱涌现特性的复杂系统。它开始用自己的方式维持平衡。”
袁梁健深吸一口气:“也就是说,我们现在面对的,不只是机器,而是一个正在‘活过来’的生命体?”
“正是如此。”魏念帆眼神坚定,“所以我们不能再用传统的‘故障排查’思维去对待它。我们要做的,是理解它的‘生存逻辑’。”
就在这时,警报声突兀响起。
红光闪烁,主屏幕上跳出一条警告:【B单元空气过滤器压差突破阈值!建议立即手动干预!】
“来了。”魏念帆迅速扑到操作台前,“关闭自动报警,启动备用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