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章 远航(第6页)
——
故事到这里合上,但不是因为世界平静了,而是因为两个人找到了一种与世界搏斗的姿势:
一个人背著痛苦,不再试图丟掉,而是学会放置;
一个人守著思念,不再只等候,而是开始铺路。
他们之间没有最伟大的誓言,只有最庸常的话——“记得吃饭。”
庸常的话是最难的魔法。它把远方缩短,把夜晚点亮,把漫长的人生变得可以一步一步走。
如果多年以后,这座城还有人提起那一场漫长的黑雾与那一声靠岸,他们大概会这样说:
——有个穿黑披风的人,带著全世界的坏笑与伤痕回来;
——有个穿青衣的女子,用一顿热饭把他留住。
然后,日子就开始了。
—完—
货仓门外传来脚步,是个水手把一壶热水搁在门边:“嗨,黑衣先生,船长说夜里冷,小心冻著。”
林牧懒洋洋地应了一声,隔著门道:“谢。”
“你要去大夏做什么?”水手多问了一句,“那地方,这几年风不小。”
“去还债。”林牧说。
“欠谁的?”
“我自己。”他顿了顿,又加了一个名字,“还有一个人。”
水手笑笑,不再问。他走远时轻轻哼著海员的曲调。调子里有盐、有葱、有旧毛衣上的线头味。林牧听著,慢慢把眼睛闔上。这一次,他没有落进箱子里。他梦见的是一条街——大夏城东,桂满地,他踩过去,鞋底沾了一层香。
——
帝都。
小朝睡得很浅,梦像薄纸一层一层贴在她眼皮上。她梦见自己站在城门口,身后是追问与义务,面前是一条被晨雾折成银色的路。有人从雾里走来,披著一件有盐味的黑披风。她想抬手去挡眼前的光,却先听到了笑——那笑像一把刀放回鞘里,轻,却把心的盔甲剥开。
她没有说话,他也没有。两个人的沉默,像两枚磁石,先是试探地靠近,又在某一刻啪地一声合上了。
她醒过来,窗外还是夜。她忽然起身,走到案前,飞快写下一行字,再按了印。她把那封信摺好,放进小木盒旁边,像给自己一个將来的见证。信上只有十个字:
“你慢一点也行,我会等。”
她想了想,又加了四个字:
“记得吃饭。”
她看著那行字笑了,觉得这样的嘱咐俗得可笑,但也正因为俗,所以像命。她把信放好,又打开窗。夜风灌进来,把房內的灯吹了一下,灯火伏低又立起,像一个人跌倒又站稳。
“明日我去席上。”她忽然对门外道。
侍女隔著门一愣:“小姐?”
“去一趟。”她说,“把该见的人见了,把该拒绝的拒掉。把路先铺。”
侍女下去张罗。小朝扶窗站了许久,直到东边的天线被一条很薄的银光划开。她把披肩再拢紧一些,心里像落下一颗小石子,稳了。
——
清晨,港口。
雾退得很慢,像不愿离家的老人。铁壳船在外锚缓缓调头,港口的黑灯塔亮起最后一盏灯,像把夜的句號点完。
林牧醒得很早,收拾好行李——一件披风,一柄不再锋利的短刃,一本湿了边的旧册。从货仓到甲板,他每走一步,都听见船本人的声音:木板咯吱,绳索呼吸,铁钉低低咒骂。
他在船首站定,看见大夏城轮廓像一枚印章,嵌在雾的边缘。那印章上有城墙、有塔、有屋脊,还有他一眼也看不见却能闻到的东西——桂。
“到了。”他对自己说。
他忽然想到很久以前的一场谈话。有人问他:“你到底想要什么?”他当时用玩笑敷衍:“我要世界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