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十四章 绣架染缸藏旧艺灵光破绝境(第1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南巷的晨雾还没散,苏桂兰领著林砚往巷尾走,蓝布衫的袖口扫过墙角的青苔,带起一点湿意。她手里攥著串铜钥匙,钥匙串上掛著个小小的银线轴,是太奶奶传下来的,走一步就轻轻晃一下,叮噹作响。“以前这巷子全是绣坊的人,现在就剩我这老骨头还守著了。”苏婆婆嘆了口气,在一扇斑驳的木门停下,铜钥匙插进锁孔时,发出“咔嗒”一声闷响,像唤醒了沉睡的旧时光。

推开门,一股混合著樟木与染料的气息扑面而来。院子里的老梨树下,摆著个半人高的青釉染缸,缸口爬著圈淡绿色的青苔,缸底还沉著几片靛蓝色的丝绸碎布,是几十年前染剩下的;墙角靠著个黑褐色的绣架,木头已经泛出温润的包浆,架杆上还留著密密麻麻的细针痕,是太奶奶当年绣活时扎下的,最上面一道浅痕,刚好能卡住绣绷的边角。

“这染缸是光绪年间的,太奶奶嫁过来时带的陪嫁,”苏桂兰走到染缸边,指尖轻轻拂过缸口的青苔,“当年她就用这缸染布,绣手帕、绣屏风,养活了半条巷的人。那时候泽家还没这么横,只是个小绸缎庄,后来……”她顿了顿,声音低了下去,“后来就开始抢绣品,逼我们交染谱,太奶奶没办法,才把真染谱藏了起来。”

林砚蹲在绣架前,手指抚过那些细针痕,能清晰摸到每一道的深浅——有的深有的浅,想来是太奶奶年轻时力气足,绣得快,针痕就深,年老后力气弱了,针痕就浅了些。他摸出口袋里的银质绣针,刚碰到绣架,针身就传来一阵微弱的暖意,比在染坊废墟时要温和,像是在呼应这满院的旧物。

“你看这个。”苏桂兰从里屋抱出个红漆木盒,盒子边角已经磨损,上面的纹也淡了,打开时,里面铺著层泛黄的纸,放著一本线装的小册子——封面是深蓝色的布面,上面用银线绣著“苏氏染谱”四个字,线脚细密,是典型的“水色针法”。林砚小心地翻开,纸页薄得像蝉翼,上面用毛笔写著28种古法配色,每种顏色下面都记著配料和步骤:“靛蓝:蓼蓝叶五斤,石灰二两,浸七日,晒三日”“秋香:黄檗皮三斤,槐一斤,煮一时辰”,字跡娟秀,是太奶奶的手笔。

“太奶奶说,这染谱是苏氏的根,就算绣坊没了,顏色也不能断。”苏桂兰摸著染谱的封面,眼里泛著光,“我年轻时跟著她学染布,这28种顏色,每种都要试上几十遍才能成,现在……也没几个人愿意学了。”

林砚看著染谱上的配色,又看了看院子里的染缸和绣架,心里突然有点发堵——这些都是苏氏的传承,是比祖绣更珍贵的活手艺,可现在却藏在这老巷的角落里,快被人忘了。他刚想说话,院门口突然传来脚步声,夏晓雨拎著个帆布包走进来,帆布包上印著她汉服店的logo,手里还拿著件刚做好的汉服:“苏婆婆,林砚哥,我来送上次您要的浅粉色布料,顺便……”她的话顿住了,目光落在木盒里的染谱上,眼睛一下子亮了,“这是苏氏染谱?我之前在古籍里见过记载,说能染出最正的『苏绣红!”

“是啊,就是这本。”苏桂兰笑著把染谱递过去,“晓雨你懂这个?”

“我汉服店的客群就爱这些老手艺!”夏晓雨翻著染谱,语气兴奋,“上次我做了件苏绣纹样的汉服,用的是机器染的布,客人都说顏色不够亮,要是能用这古法染的布,肯定卖爆!而且好多客人都问有没有非遗周边,比如绣个小图案的钥匙扣、书籤,说想带著当纪念。”

“非遗周边……”林砚心里突然像被什么东西撞了一下,他看著染谱上的配色,又想起口袋里的银质绣针,还有周明说的“泽家怕秘密曝光”——如果能把苏氏的染技、绣技做成文创,既能赚钱攒启动资金,又能拍视频讲这些老手艺的故事,让更多人知道苏氏,知道泽家在抢的不只是祖绣,还有这些快失传的技艺。人气起来了,泽家的阴谋就藏不住了,到时候就算警方暂时停案,社会舆论也能逼著他们查下去!

“我有个想法!”林砚猛地站起来,膝盖碰到了旁边的绣架,发出轻微的响声,“苏婆婆,您教我们做古法染布、苏绣小物件,晓雨你负责汉服店的渠道和线上推广,我们做苏氏非遗文创!赚来的钱用来拍视频,讲苏氏绣坊的歷史,讲泽家怎么抢文物、毁手艺——泽家不是怕曝光吗?我们就让全湖州、全浙江的人都知道他们的真面目!”

苏桂兰愣了一下,隨即眼里涌出笑意,她攥著林砚的手,银鐲子在手腕上转了半圈:“好!好!太奶奶要是知道,肯定高兴!我这把老骨头,还能教你们绣几针、染几块布!”

夏晓雨也激动地拍了下手:“我早就想做非遗文创了!汉服店的粉丝肯定支持,我还能联繫几个汉服博主帮忙宣传!林砚哥,我们可以先做小成本的,比如用古法染的布绣钥匙扣,上面绣帐本里的符號,既特別又有意义,定价別太高,肯定好卖!”

林砚看著眼前的苏桂兰和夏晓雨,又低头看了看手里的染谱,心里的绝境好像突然亮了一道光。他摸了摸口袋里的银质绣针,针身的暖意更明显了,虽然系统还是没跳提示,可他知道,这一次,他们找对路了。“那我们现在就开始!”林砚把染谱小心地放回木盒,“苏婆婆,您先教我们调最简单的靛蓝色,晓雨,你回去统计一下汉服店的客群需求,我们先做50个样品试试水!”

院门口的晨雾渐渐散了,阳光照进院子,落在染缸和绣架上,给那些旧物镀上了一层暖光。苏桂兰从屋里拿出丝线和绣绷,夏晓雨掏出手机开始记笔记,林砚则蹲在染缸边,看著里面的残色,心里默默想著:周明,你等著,我们不会让苏氏的文物变成悬案,更不会让这些老手艺断在我们手里。

而此时,周明正在国土局的档案室里,翻找明远文旅收购染坊地块的审批文件。她手指划过厚厚的档案册,突然停在一页——文件上的“土地用途”写著“农业用地”,却盖著“商业用地开发许可”的章,明显是违规操作。她立刻掏出手机拍照,发给林砚:“找到明远文旅违规证据了,你那边怎么样?”

没过多久,林砚回復了一张照片——照片里,苏桂兰正握著夏晓雨的手教绣针,木盒里的染谱摊开著,旁边放著几缕刚染好的靛蓝色丝线。配文只有一句话:“我们找到破局的路了,做苏氏非遗文创,用人气逼泽家露破绽!”

周明看著照片,嘴角忍不住向上弯了弯,她把手机揣回口袋,继续翻找档案——原来,不止她和林砚在坚持,还有这么多人在守护苏氏的传承。这一次,他们一定能贏。

南巷的晨雾还没散,苏桂兰领著林砚往巷尾走,蓝布衫的袖口扫过墙角的青苔,带起一点湿意。她手里攥著串铜钥匙,钥匙串上掛著个小小的银线轴,是太奶奶传下来的,走一步就轻轻晃一下,叮噹作响。“以前这巷子全是绣坊的人,现在就剩我这老骨头还守著了。”苏婆婆嘆了口气,在一扇斑驳的木门停下,铜钥匙插进锁孔时,发出“咔嗒”一声闷响,像唤醒了沉睡的旧时光。

推开门,一股混合著樟木与染料的气息扑面而来。院子里的老梨树下,摆著个半人高的青釉染缸,缸口爬著圈淡绿色的青苔,缸底还沉著几片靛蓝色的丝绸碎布,是几十年前染剩下的;墙角靠著个黑褐色的绣架,木头已经泛出温润的包浆,架杆上还留著密密麻麻的细针痕,是太奶奶当年绣活时扎下的,最上面一道浅痕,刚好能卡住绣绷的边角。

“这染缸是光绪年间的,太奶奶嫁过来时带的陪嫁,”苏桂兰走到染缸边,指尖轻轻拂过缸口的青苔,“当年她就用这缸染布,绣手帕、绣屏风,养活了半条巷的人。那时候泽家还没这么横,只是个小绸缎庄,后来……”她顿了顿,声音低了下去,“后来就开始抢绣品,逼我们交染谱,太奶奶没办法,才把真染谱藏了起来。”

林砚蹲在绣架前,手指抚过那些细针痕,能清晰摸到每一道的深浅——有的深有的浅,想来是太奶奶年轻时力气足,绣得快,针痕就深,年老后力气弱了,针痕就浅了些。他摸出口袋里的银质绣针,刚碰到绣架,针身就传来一阵微弱的暖意,比在染坊废墟时要温和,像是在呼应这满院的旧物。

“你看这个。”苏桂兰从里屋抱出个红漆木盒,盒子边角已经磨损,上面的纹也淡了,打开时,里面铺著层泛黄的纸,放著一本线装的小册子——封面是深蓝色的布面,上面用银线绣著“苏氏染谱”四个字,线脚细密,是典型的“水色针法”。林砚小心地翻开,纸页薄得像蝉翼,上面用毛笔写著28种古法配色,每种顏色下面都记著配料和步骤:“靛蓝:蓼蓝叶五斤,石灰二两,浸七日,晒三日”“秋香:黄檗皮三斤,槐一斤,煮一时辰”,字跡娟秀,是太奶奶的手笔。

“太奶奶说,这染谱是苏氏的根,就算绣坊没了,顏色也不能断。”苏桂兰摸著染谱的封面,眼里泛著光,“我年轻时跟著她学染布,这28种顏色,每种都要试上几十遍才能成,现在……也没几个人愿意学了。”

林砚看著染谱上的配色,又看了看院子里的染缸和绣架,心里突然有点发堵——这些都是苏氏的传承,是比祖绣更珍贵的活手艺,可现在却藏在这老巷的角落里,快被人忘了。他刚想说话,院门口突然传来脚步声,夏晓雨拎著个帆布包走进来,帆布包上印著她汉服店的logo,手里还拿著件刚做好的汉服:“苏婆婆,林砚哥,我来送上次您要的浅粉色布料,顺便……”她的话顿住了,目光落在木盒里的染谱上,眼睛一下子亮了,“这是苏氏染谱?我之前在古籍里见过记载,说能染出最正的『苏绣红!”

“是啊,就是这本。”苏桂兰笑著把染谱递过去,“晓雨你懂这个?”

“我汉服店的客群就爱这些老手艺!”夏晓雨翻著染谱,语气兴奋,“上次我做了件苏绣纹样的汉服,用的是机器染的布,客人都说顏色不够亮,要是能用这古法染的布,肯定卖爆!而且好多客人都问有没有非遗周边,比如绣个小图案的钥匙扣、书籤,说想带著当纪念。”

“非遗周边……”林砚心里突然像被什么东西撞了一下,他看著染谱上的配色,又想起口袋里的银质绣针,还有周明说的“泽家怕秘密曝光”——如果能把苏氏的染技、绣技做成文创,既能赚钱攒启动资金,又能拍视频讲这些老手艺的故事,让更多人知道苏氏,知道泽家在抢的不只是祖绣,还有这些快失传的技艺。人气起来了,泽家的阴谋就藏不住了,到时候就算警方暂时停案,社会舆论也能逼著他们查下去!

“我有个想法!”林砚猛地站起来,膝盖碰到了旁边的绣架,发出轻微的响声,“苏婆婆,您教我们做古法染布、苏绣小物件,晓雨你负责汉服店的渠道和线上推广,我们做苏氏非遗文创!赚来的钱用来拍视频,讲苏氏绣坊的歷史,讲泽家怎么抢文物、毁手艺——泽家不是怕曝光吗?我们就让全湖州、全浙江的人都知道他们的真面目!”

苏桂兰愣了一下,隨即眼里涌出笑意,她攥著林砚的手,银鐲子在手腕上转了半圈:“好!好!太奶奶要是知道,肯定高兴!我这把老骨头,还能教你们绣几针、染几块布!”

夏晓雨也激动地拍了下手:“我早就想做非遗文创了!汉服店的粉丝肯定支持,我还能联繫几个汉服博主帮忙宣传!林砚哥,我们可以先做小成本的,比如用古法染的布绣钥匙扣,上面绣帐本里的符號,既特別又有意义,定价別太高,肯定好卖!”

林砚看著眼前的苏桂兰和夏晓雨,又低头看了看手里的染谱,心里的绝境好像突然亮了一道光。他摸了摸口袋里的银质绣针,针身的暖意更明显了,虽然系统还是没跳提示,可他知道,这一次,他们找对路了。“那我们现在就开始!”林砚把染谱小心地放回木盒,“苏婆婆,您先教我们调最简单的靛蓝色,晓雨,你回去统计一下汉服店的客群需求,我们先做50个样品试试水!”

院门口的晨雾渐渐散了,阳光照进院子,落在染缸和绣架上,给那些旧物镀上了一层暖光。苏桂兰从屋里拿出丝线和绣绷,夏晓雨掏出手机开始记笔记,林砚则蹲在染缸边,看著里面的残色,心里默默想著:周明,你等著,我们不会让苏氏的文物变成悬案,更不会让这些老手艺断在我们手里。

而此时,周明正在国土局的档案室里,翻找明远文旅收购染坊地块的审批文件。她手指划过厚厚的档案册,突然停在一页——文件上的“土地用途”写著“农业用地”,却盖著“商业用地开发许可”的章,明显是违规操作。她立刻掏出手机拍照,发给林砚:“找到明远文旅违规证据了,你那边怎么样?”

没过多久,林砚回復了一张照片——照片里,苏桂兰正握著夏晓雨的手教绣针,木盒里的染谱摊开著,旁边放著几缕刚染好的靛蓝色丝线。配文只有一句话:“我们找到破局的路了,做苏氏非遗文创,用人气逼泽家露破绽!”

周明看著照片,嘴角忍不住向上弯了弯,她把手机揣回口袋,继续翻找档案——原来,不止她和林砚在坚持,还有这么多人在守护苏氏的传承。这一次,他们一定能贏。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