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8章 天降馅饼(第2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张昀嘴角掠过一丝意味深长的弧度。

“陶恭祖此人,表似温和,实则精明强干,内有丘壑。早年坐镇幽州,后又追随皇甫嵩、张温转战西北羌乱。历职刺史(幽)、参军事(讨羌)。可谓既通庶政,亦善兵戈。”

张昀的语气不疾不徐。

“朝廷正是看中此点,黄巾乱起时,才委任其为徐州刺史,担负起平定本州黄巾的重任。彼时,其依仗丹阳精兵之悍勇,辅以招抚臧霸等泰山诸将,确也很快就平定了青徐一带的黄巾。”

刘备一听张昀要开讲了,立马正了正衣襟,腰杆都直了几分。

“便如使君所言,陶谦此前治理徐州确有建树,堪称乱世中的一片安居之所。”

张昀话锋一转,语气沉了些,“可他最大的问题,就是识人不明!”

“先有黄巾降将张闿护送之时,贪图曹嵩财物,杀人越货,给了曹操攻打徐州的借口。”

“再有其丹阳同乡笮融,领万余兵马驻守重镇,却不战而逃。致使曹军长驱直入,屠城害民,彭城、下邳、东海三郡尽成血海!”

“身为一州之牧,识人不明,惹出大祸;手握重兵,又遭连番败绩;现今蜷缩在徐州城内,毫无保境安民之能……如此,岂能不令徐州百姓失望、士心离散?”

刘备眼中露出思索之色。

“如今的徐州格局,泰山臧霸对他阳奉阴违,根本调遣不动;以糜、陈为首的本地世家,亦是失望透顶。陶谦手中所恃,仅剩万余丹阳旧部,不过堪堪自保于孤城中罢了。”

“说白了,他这个徐州牧,本就摇摇欲坠。再加上陶谦本人年迈体衰,想来也没几年好活了。当此困局中,最该想的是如何为陶氏一门寻条退路。”

张昀的话越发直白起来。

“如今徐州众矢之的,又被曹操紧盯不放,已成烫手山芋。只有赶紧甩出去,让旁人吸引仇寇目光,他才能带着家小抽身。之后不论是驻留徐州,还是退回丹阳老家,好歹还能保住陶家的家业。”

虽然明白是什么意思,但刘备心里也悄悄犯嘀咕:

这“山芋”究竟是何物?

莫不是南方的稀罕吃食?

或是哪个他没听过的典故?

也说不定是“鳝鱼”“山雨”……

此时他看张昀说得头头是道,也不好意思打断问这种小事。

哎,算了,这也不是重点,对允昭说的领会精神便好。

“但这烫手山芋也不是随便甩的。”

张昀当然不知道刘备在想什么,只是接着说道:

“若效法笮融弃城而走,其一生清誉将毁于一旦。不到万不得已,陶谦绝不会这么干。故他所求之策,便需‘体面’二字。”

“要找到一位能力和名望都说得过去的接手之人。至于此人接手后能否守得住,则非他所虑了。”

“甚至在我看来,糜家、陈家那些本地大族,恐怕早已在暗中寻觅下家。毕竟陶谦随时能走,可他们根在徐州,无处可去!因此,总得找个能护住徐州的人。”

至此,刘备方才恍然大悟!

他没想到在自己眼中仍是一方诸侯的陶谦,在张昀这儿已然危如累卵;而颇为富庶的偌大徐州,竟被他说成了烫手山芋。

虽然还是有一丢丢纠结“山芋”到底是何物,但刘备深吸一口气后,还是问到最关键之处。

“即使陶恭祖真有让贤之意……允昭又如何断定,他会选我呢?”

“使君仁义之名远播,且值此危难之际仗义而来,此‘德’之高也;”

“使君不避险阻,亲冒锋镝,率部冲锋陷阵!此‘勇’之显也;”

“若再能以区区千数兵马踏破敌阵,直入城中,此‘力’之证也!”

“如此“德、勇、力”三者皆备之人,能入主徐州岂不是皆大欢喜?”

虽然听着这话里都是在夸自己,但刘备还是品出了点别的味道。

“莫非……允昭的意思是,当下正如兖州士族昔日请曹操,来日迎吕布?”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