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回信(第1页)
而且父亲作为一位已然能够自由穿梭灵界的“旅行家”,有如此便捷的“快递渠道”不用,岂不是暴殄天物?
想到这里,莫甘娜那点微不足道的愧疚感立刻烟消云散,要是想,父亲可以直接来到自己面前,还有信使先生的帮助,根本不是什么难事儿。
思绪一旦展开,便如细流般绵延不绝。
莫甘娜在信纸上细细记录着廷根的见闻:那些有趣的琐事,比如本地甜点甜得发腻,码头水手们荒诞的传说,还有廷根大学图书馆分类混乱,害她找了半天也没找到想要的书……
笔尖在纸上沙沙作响,窗外的天色渐渐从温暖的橘红变为沉静的靛蓝。
当她落下最后一个句点,仔细数了数,竟已写了整整三张纸。
“差不多就到这吧,”莫甘娜轻声自语,小心地将信纸折好,装入信封,用特制的火漆封缄。
拿出哑口铃铛摇了摇,将信交给信使。
做完这一切,莫甘娜并未休息,而是从书架上抽出一本厚厚的、封面空白的笔记本,翻到写有“廷根风物志”字样的那一页。
鹅毛笔重新蘸满墨水,她开始继续下午未完成的工作。
“你说我才到这里几天,就开始编纂《风物志》了,是不是很勤奋?”她在对着空无一人的房间说话,又像是在自问自答。
这自然不是因为她有多么博闻强识或效率惊人,才几天就探索完廷根,一切都要归功于那个发布任务的“系统”,以及她无意中发现的“漏洞”。
系统要求《风物志》方向全面,却并未苛刻地要求内容必须事无巨细、深入透彻。
这个发现如同在迷宫中找到了一条捷径。
自从莫甘娜摸索出这个“达标模板”后,后续为其他城市编纂《风物志》就变得有章可循。
莫甘娜只需要按照历史沿革、地理概况、著名景点、特色物产、民俗传说、重要机构等几个固定板块,每个板块填充上基础性的、导向性的信息即可。
这样的《风物志》更像是一本详尽的旅行与探索指南,而非一本需要穷尽毕生精力研究的学术巨著,只要掌握方法,就能在短时间编写好一个地方的《风物志》。
“呵,你要是不钻漏洞的话,我考虑给你颁个奖。”系统的小孩音准时响起。
“少来,要是真的搞得跟百科全书一样,我怕不是一个任务就要耗费几年时间?”
莫甘娜曾经为此深深忧虑过,自己怕不是要在一个任务上浪费好几年,三十年自己才做几个任务,“有漏洞不钻,我傻呀!”
现在,已经熟练地掌握了“偷懒”艺术的莫甘娜,每个方面都点到即止,为后来的探索者指明方向,让他们不至于在陌生的城市里两眼一抹黑,这就足够了。
但让莫甘娜颇感意外的是,这种“不求甚解”但框架清晰的《风物志》,竟然意外地受到了欢迎。
许多初来乍到的旅行者、商人甚至本地的居民,都认为这种编排方式实用且清晰。
再者,“行阅万象”这个因旅行而生的报社,能够收集各城市信息。一旦某城市信息有变,或发现之前版本的谬误,莫甘娜或报社其他人提交更新后,新版本便会取代旧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