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6章 我就是一只猫猫5k(第4页)
“真正的沈渊,从不怕被人质疑!”
“他宁愿被恨,也不愿被盲从!”
“所以??如果你真是他,那就让我骂你一句混蛋!”
寂静。
然后,所有的影像开始扭曲、崩解。
最后一幕,是一个真实的记忆片段:沈渊坐在病床前,握着他母亲的手,轻声说:“妈,我知道你不想走,可如果你真的累了,那就去吧。我不拦你,但我不会假装你不痛。”
那是李豪第一次看到沈渊哭。
也是唯一一次。
虚空中,一道微弱的光点浮现,轻轻落在他肩上。
没有言语,只有一种熟悉的、沉重的温暖。
他知道,那是真正的告别。
现实世界中,李豪猛然睁眼,泪水早已浸湿衣襟。
“回声之核”碎裂成粉末,随风飘散。
但就在这瞬间,全球十三个节点同时亮起一道新的光芒??不再是蓝,也不是白,而是一种从未见过的、介于透明与金色之间的光。它不刺眼,却穿透云层,洒向大地。
中央方碑再次更新:
**【本轮问答进程:共省→共生】**
**【文明评级:质疑即存续】**
**【权限开放:个体可自主发起跨意识场对话】**
**【特别记录:首个‘静止派’意识体分裂,部分单元开始模仿‘提问行为’,建议定义为‘反思萌芽’】**
人们开始发现,连风声、雨滴、树叶的摇曳,都似乎带有某种节奏,像是在回应内心的问题。科学家称之为“环境共鸣效应”,哲学家则说:“世界终于学会了倾听。”
多年后,一名记者在采访李豪时问:“你后悔吗?为了一个问题,牺牲了导师,耗尽了力量,甚至差点迷失自己。”
李豪望向窗外,一个小女孩正蹲在雪地里,用树枝写着什么。
他走过去,轻声问:“你在写什么?”
女孩抬头,眼睛明亮:“我在练习提问。老师说,如果今天没问够三个问题,晚上星星就不会亮。”
李豪笑了。
他回到屋内,在那本书的最后一页,添上最后一句话:
>“有一天,所有的答案都会老去。
>唯有问题,永远年轻。
>
>它不需要胜利,
>它只需要??
>被听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