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第1页)
“‘小蓝’的升级版?”林诚武沉声问道,走了过来,他身后跟着一个看起来有些安静内敛的年轻男警,正是最近入队里的项扬。
“恐怕不止是升级。”张锦将证据袋递给林诚武,目光锐利,“成分更复杂,合成路径很精巧,背后的人,掌握了更高级的技术。”
她看向姜琏琏,“琏琏,详细报告出来立刻给我,另外,重点分析一下它的缓释成分和可能存在的‘标记化合物’。”
“标记化合物?”廖繁春好奇地问。
张锦转向她,习惯性地开始解释,语气是分析案情时特有的冷静清晰:“可以理解为毒品的‘指纹’。一些毒贩为了区分货源、控制下游,或者实现某些特定功能,会在毒品中添加一些独特的、微量的化学物质。这些物质本身可能无毒,但通过专业仪器能检测出来,就像给这批货打上了隐形标签。”
她顿了顿,看向众人,这也是一种无形的知识普及:“找到‘红色玛丽’的‘标记’,或许就能追溯它的来源,甚至识别不同批次的流向。”
廖繁春恍然大悟,冲张锦竖了个大拇指:“还得是“张老师”,脑子就是好使!这玩意儿就跟咱那旮旯猪肉盖的蓝戳一样,防伪还溯源!”
这接地气的比喻让紧张的气氛缓和了些许。
项扬在一旁安静地听着,目光偶尔扫过林诚武坚毅的侧脸,又很快垂下。
“酒吧街……”廖繁春摩拳擦掌,“李局,林队,咱是不是得去摸摸底?这“新角色”登台,场子里肯定有动静。”
林诚武点头:“是要去,繁春,你带两个人,晚上去转转,注意安全,主要是观察,别打草惊蛇。”
“得令!”廖繁春立刻精神抖擞,仿佛刚才那个喊热的不是她。
任务分配下去,众人各自忙碌。
张锦坐回电脑前,试图从纷杂的数据中找出与“红色玛丽”相关的蛛丝马迹。
廖繁春则开始检查装备,给即将出外勤的同事交代注意事项,她的声音不高,但条理清晰,那种大大咧咧之下的细心此刻显露无疑。
夕阳西下,夜色初上。
廖繁春带着人出发后,
办公室里安静下来,只剩下键盘敲击声和项扬偶尔向林诚武低声请示的声音。
张锦揉了揉有些发涩的眼睛,下意识地看向廖繁春空着的座位。
桌面上有些乱,但一个造型朴素的、印着“赠廖警官”字样的陶瓷杯子被擦得很干净,旁边还放着一小包没拆封的柠檬糖。
她想起有一次,自己因为分析案情忘了吃饭,胃疼得脸色发白,是廖繁春一声不吭地跑去食堂打了份清淡的粥,又霸道地塞给她几颗这样的糖——
说:“吃点甜的,缓缓劲儿,我爸那会干警察也老这样,低血糖了就吃糖好使。”虽然胃疼和低血糖根本不是一回事,但那糖的酸涩清甜,确实莫名地安抚了她当时的难受。
这个廖繁春,就像一颗突然滚进她精密世界的柠檬糖。
外表看起来有点粗糙,甚至带着扎手的棱角,却总能在她自己都未曾察觉的紧绷时刻,用那种直白又笨拙的方式,渗进一丝意想不到的酸甜。
“张警官,”项扬的声音轻轻响起,打断了她的思绪,“关于这个‘标记化合物’,我看了些资料,有些想法……”
张锦迅速收敛心神,重新投入到工作中:“你说……”
晚上十点多,廖繁春一行人回来了,带回了酒吧街最新的情况,““红色玛丽”确实开始悄然流通,价格高昂,主要在几个隐秘的卡座交易,卖家很警惕。”
“有个家伙还想忽悠我,说这是国外来的新品,劲儿大不上头。”廖繁春一边咕咚咕咚喝水,一边汇报道,“我搁那装傻充愣跟他掰扯,费了半天功夫,还差点被他当成了潜在‘大客户’。”她学着那人鬼鬼祟祟的样子,有些滑稽。
张锦听着,指尖无意识地敲着桌面。
灯光下,廖繁春的侧脸线条因为讲述而显得生动,鼻尖还有细微的汗珠,眼神亮得惊人,那是属于猎人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