忙碌(第1页)
有些选择往往只在一念之间。
比如那通最终也没拨出去的电话。
手机屏幕由亮转暗,熄灭时映出沈湘此刻陷入沉思的面容。
她知道林鲸的性子,如果她真的打电话去问,林鲸一定会竹筒倒豆子般将所知道的关于叶清浓的一切都毫无保留地告诉她。
就像那晚提醒她要“小心”叶清浓一样。
甚至可能还会有一些其他方面的不为人知的秘密。
在人际交往中,有时候更了解就意味着更占据主动权。
这个念头极具诱惑力。
可该有的理性却告诉沈湘不应该这样做。
这不是出于礼貌或者怯懦,而是源于她内心深处那套运行已久的关于人情世故的准则。
主动去打探一个人的过往,尤其是那些明显被对方小心翼翼隐藏起来的部分,在她看来是一种未经允许的强行介入,这不仅仅是满足好奇心那么简单,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更像是一种主动选择参与对方人生的信号,是一段亲密关系开始的前奏。
可她,沈湘,她对叶清浓这个人并没有那种想法。
说白了,她和叶清浓之间最大的联系不过是有林鲸这个共同好友,除此之外她和她完完全全是走在两条不同轨道上的人,只是偶尔因缘际会产生了短暂的交集罢了。
仅此而已。
回想起晚餐时叶清浓谈到专业领域时的自信锋芒,沈湘不否认自己欣赏对方的优秀之处,可这并不代表她就赞同叶清浓的所有做法。
比如那些满嘴跑火车的言论。
再比如那些似乎永远都剪不断理还乱的情感关系。
她不表态、不追问,不代表她就认同或支持。
仅仅是因为她压根不关心。
她能够换位思考,体谅他人的处境,不愿意让别人难堪,这是出于教养和同理心。
可这只是表面。
这层温和外表之下藏着她绝不会轻易对外人开放的内心禁地,她的热量可以温暖靠近她的人,她也愿意这样做,可能真正触碰到她真正内核的人却少之又少。
她对叶清浓只是好奇,而不是渴望彼此靠近的吸引,自然谈不上什么深度交往。
既然如此,又何必去窥探那些与自己无关的往事。
知道得越多,无形的羁绊就可能越深。
而她并不想与这位叶律师产生工作与必要社交之外的更深层次的联结。
至少目前不想。
想通了这一点,心底那丝微妙的涟漪渐渐平息下来,沈湘最终放下手机,起身走向浴室。
维持恰到好处的距离对彼此都好。
这是她擅长的事。
----
虽然那通想要了解叶清浓过往的电话最终没有打出去,但沈湘不是画大饼的人,答应过的事一定会做到。
反倒是叶清浓习惯了在人际交往中满嘴跑火车,她想让沈湘帮她设计衣服是真,但潜意识里没有把沈湘的回应当真也是真,毕竟答应亲自设计衣服这种话很像是一种藏着某些亲密意味的承诺,她只当作是晚餐桌上你来我往增进氛围的客套话,说过就忘了。
没有期望,就没有失望。